美文网首页
苏家学风浓

苏家学风浓

作者: 悟理趣道 | 来源:发表于2019-12-12 21:28 被阅读0次

1047年5月,苏序去世。8月,苏洵奔丧回到眉山,结束了3年的宦游生活。苏轼兄弟也从此正式就读于父亲,这一年苏轼大约11岁的样子。

我们前面提到过,苏洵有个“故意藏书”的法子,对提高孩子的阅读积极性很有好处。看起来苏洵教子是讲究趣味性的,但事实上,苏洵也有严厉的一面。苏轼在《夜梦诗》里回忆道:“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坦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讲他小时候,某日玩过了头,到了规定读完《春秋》的日子,发现自己才读了一半,心里着慌,怕父亲责罚,像吞下了钩子的鱼一样。能慌成这样,看来苏轼对父亲还是很有几分畏惧。

兄弟二人的功课每天都要接受检查,没做完是要受罚的。读书时需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若偶尔望望窗外的鸟雀,或神游几回“太虚”之类,也会受到苏洵的批评。看似清规戒律的教条,实则对孩子很有好处。小男孩儿性子野,更何况苏轼野得不一般。但是一个人要能动起来,去感受天地万物,也要能静下去,清理自己的思绪。精神和思想就在这一动一静之间渐渐成型。

苏轼晚年被贬海南,卧听幼子苏过的朗朗读书之声,心生感慨,道:“当年二老人,喜我作此音。”做父母的都盼着孩子能成才,这一点苏洵、苏轼都一样。

当时,苏涣也守制在家丁忧,苏轼兄弟常去请教这位进士伯父。苏涣对两个侄子讲:“我小时候读书,从不让老师烦恼。每日的功课不做完,决不停止。出门上街,规规矩矩走路,在家里也从不懒散。非我如此,我的朋友们都是这样。所以当时读书人虽然不多,但很少有听说读书人犯什么大错的。”苏涣这番话,两个侄子印象深刻。苏辙后来将它记在《伯父墓表》里。

相关文章

  • 苏家学风浓

    1047年5月,苏序去世。8月,苏洵奔丧回到眉山,结束了3年的宦游生活。苏轼兄弟也从此正式就读于父亲,这一年苏轼大...

  • 成绩分析2

    二、教师层面的分析 (一)影响班级成绩的主要原因 1.班风不正、 学风不浓。良好的班风、学风是成绩的保障。影响...

  • 第四章 雾中花3

    陈顺琦和苏味浓回到了住处,苏味浓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家里居然这么的温馨,许是连日的奔波,许是因为梦里那个“家”的环境...

  • 古风.乡村兴起文学风

    乡村兴起文学风, 举人秀才写诗浓; 擂台阵上无鼓声, 其实无声胜有声。

  • 乡村文学社

    乡村兴起文学风, 各路文人捷足登; 挂牌建起文学社, 上党地区苏店村。

  • 康老师带班 | 学风建设需打“组合拳”

    康老师带班 | 学风建设需打“组合拳” 康磊 班级学风不浓,原因是多方面的,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学觉建设过程中,就得多...

  • 家校沟通04之第四周学风渐浓

    前言: 教学,主要表现的是教师直接作用于学生,良好的师生沟通,才能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扎实,理解得透彻,运用得自如。...

  • 第二届小说创作月 云都雾相 第一章寒雾起4

    苏味浓带着疑问再次起身,“苏老师,吃饭了。”门外传来了陈顺琪的声音。 “好。”苏味浓决定先出去看看再说。 陈顺琪做...

  • 笔尖已触学风端

    小学,学风是释放天性;初中,学风是学会自制;高中,学风是顽强拼搏;大学,学风是慎独守心。学风是一缕清风,抚慰人...

  • 春节余温尚存,校园学风已浓

    3月4日,学生陆续返校报到,当天晚上,教务处组织全体三年级护考班学生进行了一场护考辅导前的摸底考试,共有722名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家学风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kcx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