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如我慧
很早就听说这本书了,可是一直没有读过。前几天一个网友在群里分享了这本书,今天突然想起来了,就顺便打开喜马拉雅,开始听起来。
一开头,我的心已经被深深的攫住了,原来这是在讨论"死亡"啊!感觉后背有点发凉。可作者书写的文字,那种深沉的慈悲和情怀,却让我忍不住继续听下去。
有谁愿意听关于"死"的事情呢?
"死"这个字眼在我们的文化里,一直是被忌讳的。记得小时候过年,我们只要不小心出口一句不吉利的话,就会被家长大骂一顿,更何况平日里,出口"死"这个字,不知道会被骂多少回了。
即便是我们不提这些悲哀的事情,我们的生命当中却一直避免不了这样的事情。
书中提到一个故事,有一位妇人刚出生的儿子没几个月就夭折了,哪一个母亲受得了这样的打击呢,她整日抱着孩子的尸体,到处打听解救的方法,希望找到一个高人,能够实行奇迹,把孩子复活过来。这一日,她寻到了佛陀这里。
佛陀接待了他,平静的看着那个夭折的婴儿,佛陀不可言喻的亲切与温馨立刻感染了她,使这位母亲停止了哭泣。妇人求佛陀复活孩子,佛陀说,"善良的女人,到城里未曾有亲人死亡的家庭里讨一粒芥菜籽回来,如果你找到了这粒芥菜籽,你的孩子就有生还的希望。”
妇人满怀希望和欣喜的去挨家挨户扣门,希望能寻得这样的芥菜籽。结果,每一个家庭都曾有亲人去世,都有不为人知的伤心事。人们很愿意给妇人芥菜籽,可是却没有符合要求的。
妇人顿悟了,世间没有人能够逃过死亡,这必经之路。我们从一出生,就直奔着死亡而去,只是时间有长有短。可我们没有人知道死亡是怎么回事,怎样面对死亡,而思考死亡这件事就变得更稀奇古怪了。
书中作者描绘了他熟悉的两个死亡的经过,这两个人都是他特别熟悉的,在临近死亡时,他能够清晰的感受那种痛苦和恐惧的气息。由于这两个死亡的人都是有些修行的人,所以在他的上师为他们做了死亡的关照后,他们都能平静的面对死亡,最后安然离去。
可我们大部分人,可能还没有做好准备就面对死亡。那种痛苦和挣扎,却不是最好的归宿。有些人通过感受死亡,瞬间感受到生命的真谛。有过死亡体验的人,都提到过,在死亡前的瞬间是对生命的回顾。那么究竟我们在这个生命旅程里的哪些事,是有意义的?
书中认为,人死后并不是生命的终止。
我们现代世界,相信科学,相信死后再无来世,所以人们拼命的抓住生的机会,纵情享乐,积累财富,任意消耗着这个地球。因为人们的眼光只看到了今生,只相信这生命的短暂和脆弱。钟其一生,逃避生命的真相,更无法提及死亡。
人们更愿意相信"物质"信仰,更愿意相信无偿的情况下,那些虚妄而短暂的幻象。并把这些幻象当成现实,不断追逐,却追不到,或者追到了也不合意。终日与恐惧,忧虑和重复的生活形式为伍。试图制造一种安定和稳定,但这种对永恒的期待,却最终会化为泡影,每个人都不会避免。
真相恰恰是,不知道死是什么,就不知道生意味着什么。
佛陀看清了,顿悟了,生出慈悲来。
因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止和消散。只是我们换了一个街道,继续生命的旅程罢了。如果不知道这一点,那么我们的生命将陷入无尽的轮回。
走在一条街道上,我们没有看到一个洞,不小心掉进去,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出来,继续走路。
我们还是走在这条街上,看到一个洞,似乎或者假装没看到,我们又掉了进去,然后费了好久的力爬了出来。
我们还是走在一条街上,这次我们看到了坑,可因为某种原因,我们又掉进去了。还是费了好久的力,爬出来。
...
然后,我们又走在这条街上,我们看到了坑,我们避免了,走过去了,然后我们拐到了另外一条街上,继续赶路...
这也许就是生命的旅程,你掉过多少同样的洞,走过多少同样的路,是否目光的尽头并没有另一条街呢?
当我们真正的知道了死亡,才会对将死之人生出慈悲和同情,给与关怀和爱。
既然人类共同进入了这个人间炼狱,为何不互相给与和关爱?
我们究竟知道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吗?可能很少有人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他的所有时间都用来抓取,在这个与浩瀚的宇宙相比如此短暂的旅程中,拼命的找到一个稳定不变的元素。这本就是虚妄。
真正顿悟生死,才会从对这个世界的牵绊中解脱出来。内心充满慈悲和爱,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
我们生命修行的本质,就是解脱和爱。我们本不属于这个世界,未来的世界正慢慢的敞开门,我们又何苦抓取这个世界的影子,苦苦不放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