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术之家读书想法
《中国哲学简史》: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

《中国哲学简史》: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

作者: 观星河 | 来源:发表于2023-08-13 22:24 被阅读0次

一、仁,义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也就是我们在社会中应尽的义务。而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所以做这些事时如果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也不算是义的行为。

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

那么为什么应该做呢?“仁”的思想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在孔子看来,行义务的本质原因就是“爱人”,就是“仁”,因为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比如,“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

二、忠、恕

在明白了“仁”和“义”的关系后,又该如何行“仁”呢?《论语》中记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说,行仁的关键在于推己及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实行仁的方法。

后来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絜矩之道”。就是说,这种“道”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而决定行为的“絜矩”也都在本人自身,而不在其他东西之中。

所以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

三、知天命

由“仁、义、忠、恕”的概念及关系可以知道,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

在此基础上,相较于道家的“无为”,儒家就提出了“无所为而为”的学说。通俗的讲就是,我们不应该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当成是达成另外一个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我们之所以做这件事,是因为它本来就应该做,不做是不对的。它自己就是自己的价值,自己就是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为了达成某个有利于我们的结果。这样的人生将永不失败。

孔子本身就是这种学说的例子,他周游列国,逢人必谈,虽然这种行为的成效甚微,但他一直都没气馁。因为他知天命,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命是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是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的。

所以我们能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

相关文章

  • 每日一语

    “(65)说人性”。孔子与苏格拉底。孔子,中国哲人,儒家思想的创立者。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希腊(雅典)哲学的创...

  • 国人素质为何不及日本

    今天看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对中国与日本关于“义”的理解终于明晰了。 日本在大量引入中国儒家思想时,偏偏对...

  • 读中国哲学史之孔子

    读北大哲学系的《中国哲学史》,之前看的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写孔子的哲学,必定有仁礼,核心不可少。也都讲正名...

  • 《中国哲学简史》4--孔子:第一位教师

    书籍来源:《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1、孔子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

  • 试论儒家到底要不要成为宗教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里提到:“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就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的说,儒家并...

  • 1208读书清单 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参考书目:《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001 孔子和墨子 孔子是文雅的君子,维护古代文化,认为它是合理的、正当...

  • 《中国哲学简史》之孔子简介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们总是带着光环来看待他。《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慢慢揭开了孔子的面纱, 他不仅是一位...

  • 读《中国哲学简史》之孔子

    孔子不厌其烦地说,孔子变着法子在说,孔子持续不断地被说。今天,我们也来聊一聊孔子,不,应该是撩一撩孔子。 开篇的“...

  • 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老师——孔子

    《中国哲学简史》第四章介绍了孔子及其思想。孔子是中国第一位教师,虽然他当初不过是一个普通教师。孔子没有自己的...

  • 冯友兰大师级学者

    冯友兰之中国哲学简史,深入浅出,直白易懂,世人读而明智。 孔子之六经,孔子之前早已有之,孔子述而不作,自加注疏,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哲学简史》: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keq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