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经典

作者: 玩机社 | 来源:发表于2015-12-13 17:40 被阅读202次

    放假了,大多数人都离去了,校园里较之前变得安静很多,不那么拥挤。我给自己一点时间,让自己好好反省。

    平日里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真的很少。我很少有机会让自己独处,反思。和朋友在一起我的时间是大家共同的;社交场上时间是对方的;课堂上不管愿意与否时间被老师占用,当然是可以翘课的;甚至回到寝室,会自觉不自觉地打开电脑,登陆qq,看电影,打游戏,总之此时我的时间是被一台机器占有,直至睡去。除非我不再醒来。

    在这个物流横飞、信息爆炸的时代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似乎变得无所适从了。我糊涂迷茫的生活,在时间流逝后悔恨不已,但在短暂的悔恨之后,又是一如既往的“逍遥”,或许是麻木了。我静静坐下,于东坡湖畔看着周围人来人往,彼此穿梭,我遗失了。我们这到底是怎么了?我到底要干什么?

    我感觉到自己是不完整的,有一份缺失。

    想起古人,古时士大夫的那份淡泊和娴静是招人仰慕的。古时是君主专制,政治统治极为严苛,等级极为森严,没有现在这般民主和自由,在那种压抑的社会中,他们到底是怎样保持那种心境的?不禁想起陶渊明,他政治不得志,遂隐居山林,是东晋著名隐士。他于如此境遇下,如何保持心境的平和。他采用的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大多数使用的传统:托物移情。他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而是用自己的笔尖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消解内心的忧愁、郁闷、迷惘,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自凡是古代士大夫的隐居,我们都可将其视为一种品味孤独的方式。但不是品味寂寞,真正的孤独绝非寂寞可以等同的。真正的孤独是一种自成世界的独处,他不局限与环境,不管在哪,真正的孤独者都可以做到和、静、清、寂。古人是可以品味孤独的,因为他们有深厚的底蕴,他们的腹中囊括着大量的经典,他们可以吟诗作画,也可以阅经调琴。我呢,于古人来讲,没有深厚的底蕴,只能似斗室中的困兽,踱来踱去,徘徊中内心无声的嘶吼着,用这无声的哀鸣去宣泄内心那无所适从的虚无。呵呵,这品的或许就是寂寞了。

    我真不是完整的,我缺失了“经典”。

    “经典”或许该是那些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时间的沉淀、洗磨而留下的作品。品读经典会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因为品读经典是你自主意识的一种回归,是你自主的阅读,自主的思考,而远非课堂上老师讲演的被动接受与不接受所能比拟的。经典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箴言,是值得品读的。而现在的作品真没有太多可以当做经典来读。无妨可拿古人与今人对学问的态度做对比。

    求学:先从自身讲起吧,我也可谓是数十载“寒窗苦读”,最终进入高等教育的行列,在这个象牙塔里,不认真听课,不专心做作业,不好好看书,凡是涉及到稍微深度的问题就语塞了。古人,也是十年寒窗苦读,但他们可以将四书五经背的滚瓜烂熟。而我们呢,能否将哪一篇教材中的古文完整背诵,至少我不能。简单的对比中,不难看出:自己的‘求生意识’太差了,相信在小康社会是饿不死人的,或者还可以坑爹,但古人或许也有爹可坑,此算未知。当然,我辈中,亦不乏心志弥坚之人,孜孜于学业,我所讲只是自己感慨,或是一种趋势罢了。

    做学问:每每想起古人做学问的态度,都是景仰万分的。苏轼有词是这样形容古人做学问态度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由此可见一斑。并且在古代,自己的理论是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因此大多数人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做学问。而现在的创作者,本身缺乏同古人一样的底蕴(经典读得太少);次之,考虑到现实生活,一般考研的人大多不会坚持做学问,而是急于找工作;再之,整日操劳于工作、社交、家庭,几乎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创作经典。

    这是一种怎样的现象呢?

    那些批评家谓之:没落。之前曾咨询过学姐关于美学的问题,回复‘整个中国学术界都没有了啊!哲学、文学都在没落,何况美学啊!大局所趋。’或许有点言过其实,但也能反映一定的问题。现在没有了大师级人物,也没有人敢称自己是大师。对于这样一个没落的时代,我们需要什么呢?

    前几日,翻阅过一篇文章:美的回归。对此文感慨颇深,不觉触发深思。‘当代艺术领域很少有人讲美的,因为主要是丑的。能够看到真正美的艺术作品,好像不多。’其作者也应算作是美学研究的权威吧,但我感觉很疑惑。这个世界不美?现在的住房从外观到内部装修都很美呀,人们的着装设计也越来越潮流,城市的整体环境也越来越好,包括我们的发型和‘我们的脸’也越来越美,怎么会不美呢?权威的解释是:这是美在生活领域的滥用,而非艺术领域真正的美,美不一定是漂亮的,有可能是丑陋的,美的回归是真正的美回归到艺术领域。对于美学我只能算作涉猎,虽不敢妄加品评。但也感觉甚是在理。于此,又想到了自己最初的疑惑,我所缺失的是什么?

    应该是一种回归,回归经典。

    那些经典往往都可以从其思考中,更多的联想到现实,发现其中的共鸣,诸多的共同点。从经典中获得对人生的反思,指导自己,提高自己的人生高度、着眼点。想起去年旁听的民俗学《俄狄浦斯王》,其中,在‘仪式’当中,‘原型’以神秘的方式表达自己,它隐藏于‘仪式’之后,在潜意识的层面影响民族的心灵。同样如此,我们在看经典的过程中,高的境界是,可以脱掉它“华丽的外衣”,看到它真实的本质,将其还原成真实的生活,参考自己的生活。

    假如某天,你和我一样。或者其他的,感觉自己缺失了什么,你渴望人群,渴望喧闹,渴望社交,渴望同寂寞者的相互取暖。那么请你回归经典吧,因为你离他远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归经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kfu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