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不少孩子会有这种感觉:满分100分,考完自我感觉有90+,试卷下来一看只有70+。
问题就出在孩子对知识的基本概念不清楚。
孩子平时做过类似的题型,以为自己会做,但其实记得的答案有可能就是曾经写错的。
坐在考场上,受时间限制的压力,本能地记得什么就写什么。
粗心,不是一种心态,而是一种习惯。
对策:认真对待小测,尝试讲解题目。
要求孩子认真对待任何一次考试,包括平时的小测。
小测考的就是孩子对基础知识掌握得牢不牢固,是查漏补缺重要的环节之一。
注重积累,做错的题目,归纳到错题本上,平时反复查看巩固,考前当复习资料看,才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告诉孩子,不会的知识点要及时请教老师,千万不要“装懂”,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如果想要检验孩子是否真正掌握知识点,可以让孩子当一回“小老师”,尝试讲解题目。
讲解的过程中,能发现孩子知识上的漏洞,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孩子补上知识缺陷。
如果孩子能顺畅地讲解完题目,也会充满成就感,对接下来的学习更有信心。
有的孩子,拿到试卷看到题,乍一看不会,但稍微点一下就立刻明白了。
根本原因就是孩子基础知识不扎实,掌握不牢固。所以,有时候孩子说看错题,有可能是根本没看懂题目,或者没理解透。
如果当成粗心,那就很难提高学习水平了。
其实这类孩子不笨,就是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策:多看书,多练题,多总结。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这说明了学习后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
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一个持续、连贯的过程,学习知识并不是说当时理解就可以的,学过的知识要常温习、勤练习。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就像我们背九九乘法表一样,背多了,自然就能练就张口就来的本领。
而且课本的学习每一章每一节都有联系,一环扣一环,如果旧知识没掌握,那新知识学起来就会很困难,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当孩子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自然就有底气面对考试。
考试最扎心的,不是不会,而是明明算对了,抄到答题卡的时候抄错了。
比如在草纸上得出的数字是723,抄到答题卡上却写成了732,脑子里想的是B,下笔却写成了D,或者写串行、漏写个符号等等低级错误。
老师和家长心里都很清楚,高考是一分相差一千人啊!
更何况这里写错一点,那里写错一点,十几分甚至几十分就没了,这也太冤了。
对策:演算工整,一秒回顾。
粗心只是一种习惯,只要想改,就一定能改掉。
找到问题的根源,帮助孩子改正,监督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审题习惯和做题习惯。
当孩子养成了细心的习惯,粗心自然就远离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