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成为了一名全职妈妈。
有人说,全职妈妈是中国目前最没有安全感的工种。我却觉得,安全感什么的,眼下几年还真谈不上。
最不爽的一点是,全职妈妈明明很忙,临到睡前,却发现自己不知道忙了什么。起初一段时间,我和先生的经典场景是这样的:
“欸我今天好忙好累。”
“那你忙了什么?”
“就...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啊什么的...”
沉默...转移话题。
后来有一天,我翻到上班时写的日记和效率手册,惊觉当年在职场,我还是做了不少事的。
于是就想,也许带孩子这段时期,我也可以记录这样的文字,就不会遇到“明明很忙却不知道在忙什么”的这种尴尬了。
后来,我恢复了写日记的习惯,一天结束后,不仅能够看到当天做了什么,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是,它给我提供一个反思的机会。
哪一点没做好,或是时间管理上还可以有改进的地方,第二天都能一清二楚,这样坚持下来,不仅让带娃越来越得心应手,还给我腾了不少额外的空闲时间。
举凡存在,必留下痕迹,生活如此,学习更该如此。
今天,我听了核聚老师考霸系列课程的第二节课。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听到进步本这个概念,就想到一直以来记日记和效率手册的习惯。当然,进步本不是日记。
如果说,日记是一个人生活痕迹的复现,那进步本就是一个人的学习痕迹在纸张和大脑中的真实复现。这就是眼下这个时刻,我个人对进步本的理解。
有过记录效率手册或是工作日志经验的人会清楚,但凡某一天工作热情高涨,那这一天的日记一定很好看,不仅是为自己定下很多工作任务,就连日记上的笔迹和图标,都看起来格外有仪式感。
相反,如果某一天特别丧,当天工作日志就一定是草草了事,甚至干脆就不记了。
所以,听到老师讲这个进步本,以及那么多同学的学习经历,还是很有感触的。
学习时留下痕迹,并且清楚知道自己当天学会了什么、及时复习达到随时能在大脑中复现的目的,这样的学习让人欲罢不能。
因为想要成为一名专职的写作者,我必须得思考,在阅读和写作时,该如何用好“进步本”这个学习工具。
昨天看到斯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作者说,写作是一种孤单的工作。有人相信你对你至关重要。他们不需要发表演讲。通常只要信任你就足够了。
我看到这句话之后,真的感慨,原来这么著名的小说家,也会觉得写作者很孤单。
于我而言,这种孤单不止是需要写作者形单影只去创作。更多的是,有时看似写了很多字、看了很多字,却不清楚自己那些地方需要改进,或该如何改进。
今天听了进步本,觉得这个重磅利器如果不用起来,就太不对了。
对阅读来说,带着问题去读,读完后,这个问题一定要得到解答;并且一边输入一边输出,输入的内容还要不停在写作中复现,这就是我所能想到的、进步本这个理念在阅读过程中的应用。
对写作而言,每天应该要限定字数,每个阶段要限定一个写作主题。比如前阵子,今天写篇故事,明天写篇鸡汤,后天写个影评,这样就不太好。
写作方面的进步不仅应体现在字数上,还应在每天结束前,记录当天的写作历程:
哪里卡壳了、哪个地方被编辑提醒修改了,为了后续顺利写作,是否需要暴力突破某一门专业知识。比如想写心理类精神分析亚型的小说,那得懂一些心理学的专业知识。
昨天,老师提到一个学习的重磅利器——费曼读书/学习法,即“你从头读,尽量往下读,直到一窍不通时,再从头开始,这样坚持往下读,直到你完全读懂为止。”
我今天又把这句话默了一遍。
第二节课结束时,老师让我们思考,费曼阅读法和进步本有没有什么关系。
在我看来,攻克一门对自己来说特别难的学科时,一定会无形中同步使用这两种学习方法,两者互为补充。
大学学过的最难的一门学科是统计学,恰好,当年的统计老师很严厉,不仅考试严厉,平时上课也一丝不苟,那时他要求我们必须要课前预习。
我记得,当时每一次翻开一章新的内容,总是看不到一段话,脑子就糊涂了。为了能顺利修完这门课,就硬着头皮,拿出笔记本,一笔一笔地记概念、记公式。
但就算这样,遇到课后题目,特别是分析题时,还是一道都不会,只得不断返工重读。
现在想来,当时就是在无意识地运用这两种学习方法,但可惜,这两种方法都没有用到极致。
记忆就是一切!个人觉得,进步本最关键还包括了这一层。
这几天在看有关于剧作基本原理的书,初次阅读时,就是用眼睛看。看完后合上书却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学会。什么是“LOCK”系统?什么是36种情节模式?能不能将具体场景拆解成节拍?......
随性随意的学习就像粗制滥造的文字,经不起推敲和反问。于是,还得乖乖拿出核聚老师的方法,一边用费曼学习法读原理、读经典,一边用进步本,踏实地记录、记忆、应用所学内容。
在写作方面,我从不觉得自己有灵感,也不怕别人说,我这样生搬硬套概念,压根不是一名创作者。对我来说,还是踏实一点才能心安。
阅读故事创作等一些原理性书籍的时候,通常能看到诸如“故事创造法则就像造巧克力,这是一个全世界都知道的公开秘密”。
这感觉就像核聚老师说的,学习的秘密也是公开的,说起来,大家都知道,但学神学霸却没多少。这是为什么呢?
拿我个人经历来理解吧,一来是欠缺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比如读书时,如果只是为了拿到学分,那拿到这个学分之后,就一定会把这门课抛诸脑后了。
二来是,还没形成一定量的积累,就转换方向,学习便成为那壶烧不开的水。为什么不持续积累?跟心浮气躁、没有吃够学习的苦脱不了关系。
吉姆·罗恩曾提到:大多数人都高估了自己一年内能做到的事情,也低估了自己10年内能做到的事情。
对于学习来说,也经历了类似的历程:一开始,信心满满,也对“进度”耿耿于怀,一门心思往前赶,却不清楚自己到底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突然有一天,回过头发现大脑还是一片模糊,就放弃、就沮丧、就停滞,这样当然看不到未来十年那么远。
间歇性勇猛精进与混吃等死的终极原因就在这里,而今天学到的进步本,是这一切的终结者,当然最关键的关键还是,要十年如一日地坚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