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暂寄草庐
黄四娘究何来头?

黄四娘究何来头?

作者: 上善若水山西太原 | 来源:发表于2019-11-29 00:51 被阅读0次

           公元七六一年,四十九岁的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锦江边涴花溪畔草草搭建了一处屋舍——也就是让后世无限敬仰的杜甫草堂——暂时有了较为安定的寄身之所,心情也相对舒畅了许多。前后算来,杜甫在此总共居住了四年,成为其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写了240多首诗,其中就包括那首很有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弄不清四年间的那一年,春暖花开之际,诗人兴致忽来,到周边散步,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其中第六首:“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般说来,此首便是彼时诗人轻松愉悦心情的外化,这样理解肯定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诗这东东一经发表,便成为公共产品了,就像眼下款式众多的智能手机,你说华为最好,我呢跟你不一样,更喜欢小米。没问题,这是消费者的权利。

      于是关于这首诗的解读便有了许多的不同,各花入各眼嘛。最让人大跌眼镜的一种读法是认为,杜甫跟一个操某种职业的美色女子接触,事罢心满意足,“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既是对黄四娘美色和舞姿甚至声音的描写,也是自己心意满足之后的释放。诗人嘛,笔下出花,如梦如幻,而不是像当下的一句“卧槽”。

      上述解读是有些邪门,但也不是纯然瞎咧咧。其中的“肠梗阻”在于,黄四娘到底为何人,干啥的。而由于资料缺乏,后人便只能猜测。拢共说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杜甫的邻居;二是酒家当垆;三呢就是风月场从业者即青楼歌妓了。

      直接的资料没有,那间接的呢?嗯,好主意。那不妨看看晚杜甫二百余年的苏轼是怎样读这首诗的。

           贬谪惠州后,苏轼曾寓居嘉祐寺,寺东南有个农家小院,整日闭门,苏轼也未曾在意。然而春天一到,不一样了,院内鲜花盛开,艳丽非常。主人是一位白发青裙的林姓老太,青年守寡,已在此独居三十年。苏东坡为林老太太的黑白人生感叹,然后赋了首题目长长(说成小序也行——“正月二十六日偶与数客野步嘉祐僧舍东南野人家杂花盛开扣门求观主人林氏媪出应白发青裙少寡独居三十年矣感叹之余作诗记之”——五彩缤纷的观花诗:

    “缥蔕缃枝出绛房,绿荫青子送春忙。涓涓泣露紫含笑,焰焰烧空红佛桑。落日孤烟知客恨,短篱破屋为谁香。主人白发青裙袂,子美诗中黄四娘。”

      前四句写此处花朵繁盛,五六句表心中一点疑惑。最后两句联想到杜诗里的黄四娘。换句话说,这个女主人年轻时究何身份,苏轼还是不解,故而就有了“落日孤烟知客恨,短篱破屋为谁香”的疑问。以现在的话说,花儿又不能管吃喝,那生活来源呢还是个谜。

        得,还是一笔糊涂账。

        苏轼除了文学与做官,还是个书法家,闲时甭问要经常练字的,喜欢杜诗而有了抄录杜诗的习惯,《江畔独步寻花》最常写,其有一篇《书子美黄四娘诗》说了自己喜欢这首诗的理由,还顺带着发挥了一下感慨:

        “子美诗云:‘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此诗虽不甚佳,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故仆喜书之。昔齐鲁有大臣,史失其名,黄四娘独何人哉,而托此诗以不朽。可以使览者一笑。

      此事有这么可笑吗?细察的话,名人不朽,最卑微者湮没,这才是正常逻辑,然而笑点来了,名家重臣,史失其名;而一个身份低微的女子,却因杜甫的诗笔而名垂后世。如此一来,问题来了:哪种身份最卑微,邻居?酒家当垆?青楼歌妓?抑或其他?

      哈,你觉得哪种就哪种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四娘究何来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klv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