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源于中国,这颗星球上弥漫的茶香都是从中国飘散出去的,中国人喝茶的历史自然也是最悠久的。
有人说远古的神农氏遍尝百草,发现了茶;有人说《诗经》里就有茶;还有人说茶的源头在秦朝或者汉朝。
这些说法在学术界都有争议,都缺乏足够准确的文献支持和考古证据。不过根据史料中的大量记载,我们可以断定,至少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上流社会已经有了喝茶的风气。
到了唐朝,茶圣陆羽那本《茶经》问世,喝茶之风更是上升为茶道。
按《茶经》记载,唐朝人喝的茶也是蒸青茶,也要磨成粉末,用沸水调和。但是,唐朝人做茶没有研膏环节,所以茶味较苦。
唐朝人喝茶,是把茶粉放到锅里煮,用勺子或者筷子搅拌,为了压住茶汤的苦涩,还要用盐和姜来调味。
唐朝后面是五代十国,五代十国里有一个南唐,就是李煜李后主的那个割据政权。
从南唐开始,福建的贡茶作坊就开始生产蒸青研膏茶,这一点在文献里可以找到明确记载。
但在南唐时期怎么喝茶,是像唐朝那样在锅里煮,还是像后来的宋朝那样用茶筅在茶盏里搅拌,目前尚未见到明确记载。
北宋建立,灭了南唐,福建的贡茶作坊开始为宋朝皇帝做茶。一些大臣常常得到皇帝赏赐的贡茶,他们有钱而且有闲,便从喝茶方式上迭代升级。
点茶之道,将茶粉磨得极细,将茶汤打出浓厚细密的雪白泡沫,那是在北宋中叶时发展成熟的。
宋朝士大夫群体当中,很多人精于点茶。
例如书法家蔡襄、文学家欧阳修、南宋大诗人陆游,还有前面提到的苏东坡,都是点茶的高手。
他们将唐朝茶道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甚至对陆羽的《茶经》不屑一顾。北宋书法家蔡襄说陆羽不会烧水,南宋评论家胡仔【zǎi】说陆羽喝的是档次不高的草茶,宋仁宗时期的进士黄儒则替陆羽感到惋惜,说他早生了几百年,所以体验不到宋茶那种绵柔醇厚的茶香。
这些宋朝士大夫为什么如此自信呢?
一是因为宋朝文化界有疑古之风,敢于批评和推翻前贤;
二是因为宋茶确实比唐朝讲究,在做茶环节和品茶方法上都推陈出新,变得更加精致、更加繁复了。
宋朝士大夫盛行斗茶,也就是进行点茶比赛。
比赛规则是这样的:参赛者自带茶粉,各自点茶,看谁打出的泡沫更细密、更持久。
如果打好以后,一方的泡沫持续了40分钟,另一方的泡沫才30分钟就散开了,那么就判定另一方落败。
宋朝还流行一种叫作“分茶”的茶道。
所谓分茶,并非将打好的茶汤分给别人,而是想办法在雪白的泡沫上面制造图案。
入门级别的分茶方法是使用小竹棍儿蘸茶粉,直接在泡沫上面写字或者画画,有点儿像咖啡拉花;更高级的分茶则是提一把水壶,往茶盏里浇注细细的水流,让水流激发泡沫,从而形成不断变幻的画面。这种表演又叫“茶百戏”,在宋朝许多诗词里都有描写。
陆游说:“矮纸斜行【háng】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描写的可能是入门级分茶,就是先打出泡沫,再勾画图案。
南宋另一位诗人杨万里说:“纷纷擘【bò】絮行【xíng】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描写的则是用水流冲击泡沫、让图案不断变幻的高级分茶。
宋朝人把茶玩到如此精致的地步,那已经不是喝茶了,而是一种表演。
表演能给人带来乐趣,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喝茶的初衷。
比如说,为了能在斗茶比赛中胜出,参赛者不得不花费过长的时间搅拌茶汤,三四十分钟过去,茶汤早就凉了,茶香也消失得差不多了。
这种茶风从宋朝兴起,在元朝仍然存在,可是到了明朝初年,平民皇帝朱元璋登基,竟然用一道圣旨来废除宋茶。
朱元璋认为,蒸青研膏劳民伤财,斗茶和分茶玩物丧志,所以他禁止制造蒸青研膏茶,下旨推广炒青和泡茶。
早在元朝,制茶方式中就有了炒青法,但是将炒青和冲泡相结合,并且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确实是从明朝开始的。
朱元璋废除了宋茶,开始普及现代中国人比较习惯的炒青绿茶冲泡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