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邹国人,受业子思(孔子孙子门人)。孟子的政治思想指多在讲“义”,所谓“孔曰成仁,梦曰取义”。仁———人本质的良心;义———人的道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以前我们读书时学过很多《孟子》里的成语、典故,如“以50步笑百步”,“齐人一妻一妾故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孟子讲人性善论,逻辑不全完整。对儒家推而广知,解终极真理,后宋明理学朱熹继改之,《孟子集注》成影响力最大的注本。
孟子有这样一句名言:“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这是说“平天下”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要每个人都爱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君长,就足够了。但人们偏偏舍近求远、舍易求难。
那么,谁是你的君长呢?根据天子、公侯、伯、子、男;君、卿、大夫、上中下士;在礼崩乐坏时期,宗法封建制下的道德观念是“主子的主子不是我的主子,仆人的仆人不是我的仆人”,孟子对周天子没有任何义务。
如果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话,这说得通,但如果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那么匹夫的责任也就只是“亲其亲,长其长”,仅此而已。如果有谁号召匹夫们为国捐躯,那就属于“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且不管大义如何,我们就先品读一下文章有意思部分。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授是给,受是接。意在不能直接给、直接接。当然夫妻母子没关系,如果嫂溺则援,是权宜变通之计,也可以执行。
君子不亲自教育儿子,用正道不成效,则念怒,怒气一产生,伤感情,产隔阂惹分离,古时候人们常交换儿子来教育。
守住自身操守最为重要,侍奉父母则最大。曾子侍奉父亲曾皙,每餐有酒有肉,饭后一定请示,把剩下的饭菜送给谁?如果父亲问还有没有剩余的饭菜,曾子必回答有;曾皙去世后,儿子曾元侍奉曾子,每餐有肉有酒,饭后不请示,如果父亲问有没有剩余,曾元必回答没有了,他是想把剩下的再给他父亲吃。一个供养父母身体,一个是奉养父母的心意感情。侍奉父母要像曾子一样。
孟子曰:养活父母还算不了大事,只有给父母送终才可以算作大事,“养生者,不是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子视臣如手足(兄弟),则臣视君如腹心(心腹);君子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常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尘土草芥),则臣视君如寇讎(强盗仇敌)。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一、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读《孟子》偶得其乐,足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