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141555/91900dc68a5dea3c.jpg)
读《北京深处》,有一种重游北京的熟悉和温暖。眼前不仅仅有作者精心描写的文字,更有我一步一步踏过的足迹。
《北京深处》,作者杨多杰,北京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城市史的文化及历代茶文化;资深专栏作者:曾在《世界博览》《时尚旅游》《精品购物指南》《中国国家旅游》《中华遗产》《旅行家》《社区》《Timeout》等杂志撰写历史文化类专栏文章。
本书是一本关于北京深度旅行的指南。作者杨多杰在北京从事茶文化教学,主张“好茶,不一定昂贵;旅行,不一定遥远”。
作者以5条地铁线路为线索,串联了75个珍贵历史文化遗存,经济便捷深入古都精髓,重现古老和神秘。对每个珍贵历史文化遗存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让你在现代生活的脉络中,逛遍千年帝都,重新发现北京的古老与神秘。
些许遗憾,因为去年之前没有读到此书,不然我去年的北京半年时光会更加充实而有收获了。些许幸运,因为书中提到的很多地方我都去过,比如:法源寺,报国寺,齐白石故居,鲁迅故居等。有些去随意闲逛找去的,有些是提前做了功课再去的。不过,要是去之前读了此书,肯定收获会不一样的。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北京,从去年起我读了很多关于“北京”的书籍,比如《散文中的北京》《北京的春节》《颐和园传说》《从未名湖到清华园:在北大清华听演讲》《北京法源寺》《我在北京送快递》《北京印迹》《赵洛讲北京》等。
原计划北京半年归来,不仅要踏遍北京的每一个角落,更要留下一本关于北京的文字。这个计划未能完成,这也是我最大的遗憾,所以从北京回来后,我更加留心品读有关北京的书籍,期待有一天,我能把这座最爱的都市化作娟娟文字,而不是永远停留在心口深情。
去年今时,我一个人早出晚归,辗转在北京的角角落落。尽管因为不太适应北京的气候,脚脱皮甚至长斑,我依然全副武装顶着炎炎烈日出行。
为了能够不受任何困扰而顺利游每一个景点,我每天出行都总是背着背包,背包里装着饼干、面包、水果和水;带着太阳伞、帽子和口罩,完全是为了抵抗炎炎烈日;穿着防嗮服。
书中提到的《法源寺》我去过三四次,每一次走进这座安静的寺院,我都心存敬畏和虔诚。看到寺里走来转去的师傅,我总有一种想要结识和交流的冲动,可是这样的想法最终也只能停留在心底。
每一次看到跪地寺里各大殿前嘴里不停念着经文的拜客,我都远远地默念“阿弥陀佛”……
书中提到的琉璃厂,我更是去了七八次之多。这不仅是因为琉璃厂离我住的地方不远,我是被那里的文化气息深深地吸引。有时候是去买书,去买毛笔,去买毛毡纸等,有时候仅仅是去书店读书,去欣赏画作,去转转琉璃厂的胡同,去感受琉璃厂角角落落渗透出的深厚历史文化味道。也曾写了几篇关于琉璃厂的文字,其中有两篇因为有敏感词汇而被一再地锁定,最后我也没有心情再去修改和发表了。
报国寺,一座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古寺,当我顶着烈日走进时,那里除了冷清,就是带着长久失修的痕迹。不过,那一座座大殿,仍旧述说着曾经辉煌的一切。
雍和宫,去年七月去的。尽管烈日炙烤,四十几度高温。可从长长的排队里看出,太多人都对踏入雍和宫充满着期待和向往。跟着人群蠕动大半个小时,我也跨入这座目前内地最大的藏传佛教圣地。跟其他人一样,我拿着香和烛,虔诚地排着队,一个个地方跟着跪着磕头许愿,尽管带着帽子,但仍然感觉到太阳晒到脸上的刺痛感,汗水也是不停地顺着脸颊滴落下来。
陶然亭,这个名字的由来,是根据白居易“与君一醉一陶然”的名句而来。也许白居易永远也不会想到,就是他的这个小资情调,让他本人得以留名青史,也让其后的不少清朝文人墨客,找到了可以消遣的一处名胜。
陶然亭公园,一座融古代与现代造园艺术为一体的、以突出中华民族“亭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新型城市园林,这里汇集了天下名亭,无论春夏秋冬,这里都让人流连忘返,陶醉不已。
至于王府井,前门,南锣鼓巷,北海,国家图书馆等地,我更是每隔几天就会去一回,每一次去都有不一样的感触和收获。
感恩遇见此书,让我随着文字又走一趟北京的角角落落,让我对北京的历史文化又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体会,更让我坚定再次寻找机会去走一次北京的每一个胡同,每一处古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