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富于创新的个人对于他们所在领域的基础知识有着深刻的理解。实际上,你在变成一个专家之前是不会变得非常富有创造力的。广泛地、系统地掌握你所在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帮助你创新,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因为你需要持久的激励才能完成数年的高强度培训和练习。研究显示,几乎在任何一个领域中,无论滑雪、雕塑,还是唱歌或心理学,你都需要付出大约10年的努力才能掌握游刃有余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像时间压力、苛刻的主管、教师或伴侣等因素会压制创造性的想法。
跟随郭坤老师,试着“走进来访者的主观世界”探幽烛微,记起李克富老师提到过维斯伯格的上面这个观点。
一开讲,郭老师让学员们思考:学心理学的初心是什么?
郭老师说,与来访者互动过程中,去反观自己,对方也是一面镜子,促使咨询师觉察自己,当来访者“防御”时,是不是因为咨询师自己的‘’满足”导致?这并不可怕,只要有觉察,可以变成咨询的切入点。可怕的是,满足了自己,使对方不舒服。最好的办法就是直面自己的主观世界。
咨询师,首先是“作为人的咨询师”,所以咨询师也有“喜怒哀惧”,只不过康复能力强。只有自己有觉察,才能觉察到对方。
比如:一个学生,自己考试成绩好,妈妈一高兴,学生就不高兴了,为什么?孩子体验到的是什么?妈妈高兴的是什么?孩子来到世界上有自己的情结,有自己要完成的使命,ta过得是谁的人生?妈妈有没有干自己力所能及的,却让孩子干自己力所不能及的?
“教师/妈妈要和学生在一起”
教师要做的事情必须和妈妈做的事情一样——和学生/孩子在一起,并对他发生兴趣。阿德勒指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只用严厉和惩罚。这种方法只会让学生有充分的借口讨厌学校。在阿德勒看来,一些顽劣难以管教的坏学生,大多数是把学校视为令人不愉快的场所,而并不是真的愚笨。教师如果想要吸引儿童的注意,他必须先了解他之前的兴趣是什么,并设法使他相信,他无论在哪种兴趣上都能获得成功。当儿童对一点有自信时,要在其他点上刺激他便容易的多。因此,从开始起,我们便应该注意孩子对世界的看法,以便在教育中结合多种手段,使教学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关于“陈学娟事件”——设置与收费。咨询的前提是“协助来访者解决问题”。来访者至少是心理不健康,如果按照心理健康人心理承受能力谈收费问题,会是什么效果?要清楚,如果不是咨询师主动设计的技术方法取得效果,收费就不是设置的,就得打折扣。
郭老师谈关于“家风”:
一个个案,呈现的样子,往前可以推出哪个阶段与养育者/权威人物互动出现了什么问题,往往有着‘’代迹遗传”。看明白后,要不要说与来访者听?说与不说的标准是什么?——是否有利于咨询目标的实现。说不好,就会破坏亲子关系。而咨访关系结束后往往是“相忘于江湖”,亲情关系是永远的。
如果孩子说“不学习了”、妻子各种抱怨、甚至同事“报喜”等等,都是日常锻炼“进入对方主观世界”的机会,只有进入对方“主观世界”,才能谈感同身受。
李老师则说,不要看ta说了什么,要看是怎么说。
异曲同工。
这里写下的,只呈现精彩内容的十分之一,而那种“顿悟”、“会心”、“惊诧”,非亲自聆听不能“感同身受”。
有幸,能够跟随两位老师学习,打个比喻:一位老师拉框架盖房子,一位老师负责室内装饰装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