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小能熊365天写作计划你若撒野今生我把酒奉陪
同学,今天你又去图书馆“奋斗”了?

同学,今天你又去图书馆“奋斗”了?

作者: 地理小孩 | 来源:发表于2016-02-17 21:54 被阅读146次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种情况,比如你今天去了图书馆,或者最近经常去图书馆,于是听到身边同学或者舍友的评论或者传言,大抵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语言刺激型:XX,你好认真啊,天天去图书馆,考试一定会考得很好;

    第二种,物质刺激型:XX,你好拼命,整天去图书馆,要当学霸?要拿奖学金的节奏吧,我是不稀罕这种东西,大学学习成绩哪有那么重要;

    第三种,直接对比型:XX好认真,哪像我,我都没学习,自甘堕落型。

    当然,我们不能否定有一些语言是真的对你的肯定和赞赏,但有些评论,听完感觉都很不舒服,在这里我们称之为“非正常评论”。也许你只是偶尔去图书馆,却莫名被说成“整天”呆在图书馆,也许你只是想一个人去图书馆静静,却被冠名“好拼命”,也许你只是想去图书馆翻翻杂志,却被认为“当学霸”。什么时候,图书馆开始变成了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地方?图书馆=拼命学习?图书馆=学霸?

    同学,今天你又去图书馆“奋斗”了?

    说出这些“非正常评论”的人,究竟是你羡慕别人所谓的“上进”,还是嫉妒别人所谓的“努力”?

    你可以选择不去图书馆,那是你自己的自由,你也可以选择在别的地方安安静静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别人去图书馆,也是别人的自由,为何需要你的干涉?你可以不努力,但不可以影响别人,何况每个人的需要不同。


    在心理学上,这种心理可以称之为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无意识水平进行的,因为具有自欺性质,是一种潜意识层的自卫;二是自我防御机制往往具有伪装或者歪曲事实的特点,其作用在于保护自我,不至于由焦虑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在防治心理疾病中有积极的作用,但没有道德上的欺骗含义。

    自我防御机制(Self-defense Mechanism/Defense Mechanism)这一概念由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通过对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

    我们来分析上文所说的三种“非正常心理”:

    第一种心理:语言刺激,直言“你就会考得好”,让去图书馆的同学感到压力很大,从而心理产生不平衡,甚至因为担心做不到别人说的那样放弃自己的这种行为。通过语言上的刺激,给对方压力,同时来抵消自己心理的不平衡,认为他既然这么努力,肯定能考好,而我没这么努力,考不好也正常。

    第二种心理:通过“奖学金”等物质性词汇的刺激。这种心理我们往往可以称为“酸葡萄心理”。“酸葡萄心理”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将这种心理放大化,投射到社会生活中来解释,就是当受到挫折时,就找理由丑化得不到的东西。比如某学生没有考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名牌大学,而考取了一所一般大学,就在心里说,没考上名牌大学也好,那里竞争激烈,说不定学习要拼命才能跟上趟,而在一般大学学习,说不定我轻轻松松地读书就可名列前茅。这一来他情绪很快恢复常态,不再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感到苦恼,不安。

    第三种心理:

    第三种心理又往往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怕被超越的嫉妒心理体现。嫉妒是一种焦虑的表现,往往来源于竞争。这种人的在心里可能想,他去了图书馆,他肯定努力了,这么努力,超越了我怎么办?嫉妒情绪的背后,是内心的羞耻感。这种羞耻感,源于对自己缺陷的敏感。

    弗洛姆认为,嫉妒是一种占有性的爱,而我们更需要存在性的爱。嫉妒源于占有的愿望,却忽视了发展的愿望。

    第二类是,只是存粹喜欢拿自己来对比,说不定他也在暗暗努力,只是不表现出来。这类人的性格偏向谨慎和内向,但又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有一种不可超越的优越感,同时,隐藏自己的实力,万一失败足够有理由保全自己。

    第三类则认为,别人就应该和自己一样这里会讲到一个投射效应,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比如,我没有学习,别人也不需要学习;我在宿舍看剧,那么别人也要跟着看剧而不是去学习。

    那么,如何抵制这种对你毫无帮助的语言和心理?

    如果你对这些评论感到无所谓,那是最好的。如果真的很反感,那也不要有直接的对抗和强烈的反应。最简单的方法是置之不理,一笑而过,就让他们说去吧,我去我的图书馆,用行动告诉他们,这是只我的一种兴趣。时间久了,谁能有精力一直评论你?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不需要浪费时间在这些对你毫无意义的看法上。当然,你也可以“邀请”他们一起来图书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他们也感受一下,其实图书馆≠学霸的世界≠拼命学习。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同学,今天你又去图书馆“奋斗”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ksm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