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的分享分三部分:第一,产品是需求的载体;第二,我的产品原则;第三,产品即运营。
产品是需求的载体
我们做任何一个产品,尤其是产品经理,你所有的东西,要区分出来。比如我们任何一个产品都会有用户登陆,有用户管理界面,有邮件发送、后台管理,这些跟业务所有相关的东西只是我们的辅料,即产品的辅料,就是围绕产品做什么,提供了一个额外辅助的作用。
主材,举个例子,不管是O2O、C2C、还是B2C,最后核心环节一定是完成交易。说的更精练一点,主材就是买东西的感觉。我们在做任何一个产品的时候,要认清你的主材到底在哪里。核心就是交易环节,包括交易的流程,用户的认知。
我重点说一下简单极致。当时在做拉勾网的时候,我发明了一个词,叫“职位诱惑”,就是一条简单的展示信息,但有一些基本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描述清楚”,就是你要描述出让别人能看懂。
第二个层次“重点突出”。任何一个文案,包括关键的信息点,如果还需要想一下,需要问你什么意思,是一定有问题的,哪怕我想一下才知道什么意思,也是必须要修改的。
第三个层次是“性感”。拿招聘来说,招JAVA工程师三到五年经验,看着没有意思。怎么让它有意思,性感?比如说我这个职位直接给一个技术大牛做队友,这就比较有吸引力——跟牛人一起工作;再比如薪资比同行业高50%;或者说在80层的高楼办公,这叫“性感”——让用户感觉很楚。
之前关于拉勾网该怎么做,我们曾提出一个理论:要做一个“猪脑”就能用的产品。有好多东西一下就看懂了。比如文字的长短,我要求非常高,六个字的问题能不能缩成五个字。所有的用户,他们的耐心是很有限的,基本上两到三秒,不认可就是不认可,认可就是认可,不可能给你太多时间告诉他什么意思,怎么好,没有用,就是两到三秒。流程能不能再少一点,文字能不能少一点,交互能不能再简单一点。如果我们每一个产品都是从这个环节抠的很细的话,出来的东西大家觉得就是舒服。这是我说的简单极致,跟我配合过的产品经理都非常痛苦,比如一个UI出现三四种颜色,这肯定有问题,太乱了。好多东西就是非常简单,就是把每个点抠细。
做产品的三个点
1、入口
从产品角度简单的一句话,你能否让用户快速知道,你的产品到底提供什么核心功能?如果你能让用户快速知道你的好到底在哪,这是最好的,这是做到极致的入口。以前我看过一个产品,本来还打算看里面的功能,但我发现当看到它好的时候,需要操作五六下才能看到里面的内容。因为那个产品刚上线,我立马就说这个产品失败了。事实上那个产品到现在都不温不火。我相信那个产品经理在里面的设计非常用心,但是没有用。用户没有看到你好的内容的时候已经放弃了,所以我觉得入口非常重要。
关于入口,再多说一些,怎么能让用户知道我?常规做入口的时候,通常用百度或其他搜索引擎,引导用户过来使用我们的产品,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入口。但最近几年,大家会发现有一些变化了,比如有些东西免费了,看不明白为什么免费,为什么要做赔钱的事,比如西少爷开店第一周免费吃。其实作为一个产品人来说,这个东西就是入口。当获取用户的流量成本在网站上已经高过了免费赠送的时候,何不免费赠送,第一可以引起用户关注,第二产生口碑,扩大宣传效应。这个入口比在百度获取的流量要便宜很多了。
在整个产品里来说,第一就是入口非常重要,一定要在用户第一步第二步操作里看到你产品最好的东西,让用户知道你的产品是做什么的,最好能展示出你产品的核心功能。
2、“要”
“要”这个东西大家可能感觉有点摸不着头脑。用户说“我想要”,因为你做产品肯定要做需求调研,每一个产品的形态都是需求的载体。刚才我已经说了,你在做需求调研的时候,一定会有好多用户说我要这个,而且还有用户说我们都要的东西你不给我们。我们需要清晰的认知,用户是真的要,还是说只是假象。
举个例子。比如说抽烟,如果有用户抽烟的时候你跟他说,抽烟影响健康,推荐一个戒烟产品,避免抽烟造成伤害,问他要不要,他肯定会说要。但真当你做出来,他又不一定要。如果又有一个人,因为抽烟得了肺癌,你说推荐一个很好的产品能帮他治病,他肯定要,而且即便真做出来,他也确实会要。
再举一个例子,在座的女生比较多,我观察了一下,有好多女生穿高跟鞋。我前段时间坐地铁发现,好几个人穿高跟鞋,后脚跟贴一个创可贴。如果有人说他能生产一双不磨脚的高跟鞋,她肯定会要。但是如果他做了一个磨脚的鞋,可是比较好看,比较性感,她还是会要。所以关于产品里的“要”和“不要”,这个东西非常考究功力,一定要非常清楚。
3、永远的80%
所谓80%,就是只做80%的用户需求。每一次做一个功能,我只考虑80%的用户需求,从来不考虑20%的,即便你骂我我也不会理你。就好比我花了一天时间,服务了80人,要比我同样花一天时间服务20人要回报得多。我一般有点看不起大公司的产品经理,每天都在看20%的产品需求。因为在大公司,把80%东西已经做了,剩下的就是做新用户,每次考虑都是20%的用户需求,这样在大公司可以,因为整个基数比较大,虽然是20%,但用户量比较大。如果你是成长型的公司,这样做就是找死,这就是为什么要持续做80%的用户需求,你每做一个功能,你都要考虑,这个功能是不是我核心用户的80%的人群需要的,有多少人需要。我们经常说,这个需要那个也需要,我们10个人可能有4、5个人都是那20%的用户,这个时候到底做不做?我们有一个原则,把样本做大一点,再配合我刚才说的“要”,要看清楚到底是真要还是假要,有时候数据真的会骗人的。
产品即运营
产品是需求的载体,同时产品也是运营的先锋。任何一个运营都是基于产品的运营,说白了,你做产品时,70%-80%产品运营方案应该有个大概了,这才对。而不是说,先不管运营,先把产品做出来。以前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但在当下,再好的产品不让客户知道也是一个失败的产品。因为往往等不到客户知道的时候,你自己就已经扛不住了。
如何做到产品即运营?第一,在你的产品里,一定要有一些用户可以直接说出来的特点或者卖点。比如一想到京东,就想到京东的物流比较快;一想到脉脉,就联想到在它上面可以快速找到人,且都是职场领域各有一技之长的人。有了这样的点,用户在说的时候,就相当于在运营了。
第二个就是功能于用户获取的重合度。即用户在使用产品功能的时候,已经在帮产品做用户运营了。举个例子说,比如有款产品叫“约大牛”,如果一个人说他想跟你聊聊,你肯定理都不理,三个人想跟你聊聊你还不理,如果要是一百个人想跟你聊,你肯定会理的,起码这一百人还是你的死忠粉,对你做产品推广还有好处呢。但是在满足用户约大牛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正常情况下,大牛是很难被拉进来的,但如果有一百个人都想见大牛,大牛就愿意进来了。这就是该产品的一个功能,你能把我的用户拉过来,功能能与用户获取的重合。
第三就是功能作为其他场景的载体。有些用户更乐于使用产品的非核心需求。比如说脉脉,核就是找人,可能对于某个用户来说没有找人的需求,但他有分享信息的需求。比如将脉脉上的信息分享到朋友圈,这个功能就是指非核心功能的使用场景。
张伟(脉脉联合创始人):现身说法,脉脉产品的诞生轨迹
为什么看准职场社交?
脉脉切入的是一个半熟人的圈子。我们在脉脉之前也有过多次关于社交产品的尝试,后来发现,帮助用户发现朋友的朋友,是一件值得去挖掘的事情。这样的一款产品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朋友的朋友,即用户的二度人脉,在职场里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比如合作,一个商务希望同另一家公司合作,或者寻找创业合伙人,与普通招聘不同,创始合伙人都是基于朋友介绍的。而脉脉就是基于这样的用户需求诞生的。
这也是我们的产品逻辑,依靠数据挖掘发现新关系。通过朋友的朋友,帮用户解决实际的问题。其实在开始的时候,产品方向是定下来了,但具体怎么运营还没有想清楚,这当中经历了一些纠结和思考。比如第一个问题,是偏社交还是偏工具?最开始还有有些纠结的。2013年10月上线,被称为1.0版本,包含三个功能:二度人脉、人才与职位、娱乐八卦。
在2.0版本时,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加入了社交实名动态功能,跟大家看到的朋友圈类似,就是把脉脉上二度朋友的实时动态展示在上面。所以2.0产品标志着我们建立了脉脉做社交的方向——职业社交。
3.0版本脉脉加入群聊的功能,这个功能的上线代表着脉脉又往社交方向走了一步。
到底是做工具还是社交?我们的解决方案是:这是一个带有工具属性的社交产品。
关于实名问题
关于产品要求用户上传通讯录,脉脉也曾面临过一系列的思考:安全问题。我不了解你的产品,不知道你的产品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一开始就要读取我的通讯录,这多少是有些顾虑的。但是后来我们还是坚持了注册即读取通讯录的想法,原因是,如果用其他SNS社交关系登录,比如用微博关联,微博的用户质量较低;如果微博的用户质量好,那又何须导入通讯录?无论哪种结果都不合适。
为什么有匿名的八卦?
最早我们有八卦的板块,我们这个功能上线的时间比秘密还早,我们的想法不是让大家在上面发一些谁的花边新闻这样的东西,我们觉得职场里有一些话可以公开说,但是有些话不适合用你的实名去说,给你一个地方,你可以说一些真话,我们其实希望用户说一些真话,而不是花边新闻之类的。从现在脉脉板块匿名的板块运营也确实是这样,因为脉脉的用户在互联网圈里比较多,但基本上这些八卦都是真事。
PS:如需百度/爱奇艺/头条/360/有道/美柚/UC神马开户推广高返点,或者代运营者想更深入了解 可加微信:tupai528 QQ:294040567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