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389835/123b559fd4849c72.jpg)
儿时在老家,七月是农闲季,以村为单位,轮流赶集,对上经济效益好的村里,还请了戏班子唱戏,可热闹了。
比如七月初二,七月初八,七月十八,七月十五都是节。
每到赶集日,可热闹了,就和过年一样,整条街都规划为集市,许多店铺商铺小吃铺闻风而动,有本地的,有外地的,早早就选了址,就等着到节日,拉开赶集的帷幕。
那样的高光时刻,只要赶上一回,终身难忘,那些琳琅满目的吃的,用的,玩的,那样人山人海,整个集市上都是门庭若市,人们摩肩擦掌,人声鼎沸的场景,仿佛还有昨日。
每每到那时,家里也跟集市似的,十里八村的远亲近亲都来窜亲戚,拎点自家种得土特产,拎几瓶罐头,拖家带口就来了,白天逛市场,看红火,顺便买点必须品回来,到了饭点就回家来吃饭,那时一到过节家里有时就来十几二十号人,母亲一下子做不了那多人的饭,就提前到集市上买几十个馒头,家里再整几百个油糕,用超大号的铁锅烩一锅烩菜,置办成流水席一样,谁回来谁吃,也不用等,那场面也是相当的令人震撼。
到了夜间,天一麻黑,戏台上锣鼓声一响,人们就着急连忙地赶往戏场,有的戏迷们甚至早早就搬了小凳子守在那儿,然后生末净旦丑,就在那个台子上一览无遗,而且每每到角出场,或者有精彩场面时,喝彩声此起彼伏。
早先,这些艺人时到了休息时,还会被派到各家各户去,然后人们也同时承担他们的吃住,也做到了真正与艺人零距离接触,那个自豪感,出门去和伙伴炫耀也有范本了。
老公的老家,过得是七月十五,人们都传是鬼节,也没办法改,多少年的旧历了。
中元节也是大了后,才知道的,还知道中元节还有另一个名字叫盂兰节,而关于盂兰节还有传说,故事是这样的: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有位名叫目连的弟子,非常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的生活情况。
因为其母生前铸下大错,死后境况堪怜。目连看后很心痛,求得佛祖指点:
需要十方僧众一起超度的祭拜仪式,方能普渡其母脱离苦海,过得好一点。
后来佛家弟子就固定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广设盂兰盆供,为已逝的父母、亲人长辈祈祷在另一个地方过得好些。
所以在这日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绽等等习俗就延续下来。
又是一年中元节,愿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