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北美上学很轻松?
一直以来,课外班成了“北上广”,让大家爱恨交加。移民、留学又成了解决中国教育的备选项。有的家长咨询,为何北美的孩子都是玩儿着长大的,还能轻松上大学、成精英?
其实这是对教育和北美教育的误解。教育在哪里都不容易。
没有升学压力,但有无数的课外班
北美的基础教育从学前班到十二年级高中毕业,中间的各段升学都是无缝对接,不需要考试。一般来说,是按照住址划分学校。如果想去不属于片区的学校上学,要向教育局递交申请。在目标学校有空位的情况下,跨区入读不会被无故拒绝。
如果申请人数多、超过了学校的空位,优先考虑在校生的兄弟姐妹(为了方便家长一起接送),然后按照先到先得的录取方法。北美社会缺乏送礼、请客的人情往来的风气,对公务人员监督严格。因此,在学生择校及其他各种公共事务处理中,绝不需要贿赂、跑关系。
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外班几乎都是兴趣班,基本涉及到音体美的各个方面,如游泳、滑冰、滑雪、冰壶球、冰球、曲棍球等。音乐(声乐、乐器)、绘画、戏剧表演则更是不缺少,再加上国际象棋、电脑程序、童子军活动等,数不胜数,而各种活动招收年龄更低至4岁,所以孩子们几乎从幼儿园开始,就奔波于课外班之间了。
以邻居中一对小姐妹的课外班情况为例:姐姐6年级,妹妹4年级,爸爸经常出差,接送孩子的任务由妈妈独自承担。两个孩子的课外班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喜好报的,家长只负责付费、接送,不会强迫去或者不去。姐姐每周要上中文、英文、数学、羽毛球、绘画、篮球等课外班,而妹妹则选择了中文、打鼓、钢琴、小提琴、童子军等项目。每天放学后,娘儿仨就像陀螺转起来,忙并快乐着,而她们这样的课外班频率属于正常水准。
课外班背后,有申请大学加分的诱惑
孩子们丰富的课外活动,意味着家长大量时间和金钱的投入。北美的学校一般下午两三点就放学了。由于规定12岁以下的孩子不能单独在家,所以家长们必须把孩子们安排妥当。除了个别孩子送去晚托班,大多数孩子会回家,或者去上课外班。
到了假期,孩子们更是不会闲着,或者跟着家长旅行,或者参加各种假期课外班,时间安排不比上学松快。安排接送孩子们上课外班的时间表对很多父母来说都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颇费心思才能制定出来合理的计划。
如此花钱费力地培养孩子,并非没有丝毫的目的性。在提交大学申请时,学生往往会将自己从小到大参加过的课外班及取得的成绩写上。有多大用处呢?没人能给答案。但如果这方面是一张白纸也很不妥当。至少,学生在申请陈述中需要描述自己,描述就离不开事例。如果从未参加过任何活动或都没有坚持下来,一定会乏善可陈。
此外,对于表现特别优异的孩子,完全有可能凭借某项特长获得大学(包括藤校)的青睐、甚至是不低的奖学金——这也是对一些家长和学生的诱惑。几周前,一位朋友自豪地转发了他侄子收到的哈佛大学的“邀请函”。
他侄子今年11年级,身高190厘米,从初中开始就是所在中学的划艇队队员,表现不俗。“邀请函”上写明,哈佛对他优异的划艇成绩一直很关注,希望他能申请哈佛大学并成为哈佛划艇队的一员。
同时也注明,申请时需要他将下一年的学习成绩和划艇成绩一起附上。言外之意非常清楚,不仅要过去的成绩好,而且要今后的成绩也好才行。
为上大学读懂课本,也要上补习班
北美数理化要求比国内简单,除了极个别确实听不懂、连平均分都担心不及格的学生,很少有人专门去补习数理化。但是,北美的高校数学教师中流行给孩子组织“数学圈”的活动。这是一项起源于俄罗斯的数学补习活动。不同于奥数以竞争、追求极限技巧为目的,数学圈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孩子们学好数学。
除了满足兴趣之外,数学圈活动其实还有一项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们的钻研精神和足够的理解力,以便入读大学后能读懂数学课本。这些听起来像个笑话,实则反映了北美基础教育的软肋。一方面,学生们从小被夸奖长大,无论做不做、做得好坏,都很少听到批评、否定的声音。
因此,一些孩子钻研精神不够,对于难题不愿意去自找麻烦,得过且过。另一方面,从数学方面而言,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间隔太大,致使有些学生入读理工科大学后,对课本的理解都感到困难。因此,在中学阶段适当参加一些类似于此的提高班,对大学学习有帮助。
其实,无论在中国还是北美,在教育培养孩子方面,哪边的家长都少不了操心花钱、吃苦受累。中国孩子为提高分数努力,北美孩子为增加兴趣拼搏;中国孩子为考上大学废寝忘食,北美孩子为大学毕业挑灯夜战。一句话,想要培养好孩子的家长,谁都不能少操心,只是操心的方面可能不同而已。
以上信息来自深圳优思凯美留学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