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妥协》
——观《窃听风暴》有感
被强迫、被捕捉、被监视、被软禁,都已经成为了往事。如同挣扎过的野马,在被驯服之后,就习惯于新的主人与马鞍,就不会再想念那“当年的原野”。战争成为历史,历史没有错误,它只是发生,永不回头。让我们回到柏林墙倒塌之前的历史——《窃听风暴》这部影片的呈现。
《窃听风暴》讲述的是出现在东德的强权政治,让民众无自由隐私可言。国家安全局利用窃听手段掌控民众思想,窃听人员卫斯勒奉命全天监听作家德瑞曼,逐渐融入作家生活,由冷血无情转变为具有人情味,最终坚守内心的感召,帮助德瑞曼摆脱监听的命运。
人性的复活——卫斯勒
熊培云曾说,这世上谁没有两颗心,一颗幽暗,一颗光明。卫斯勒的心由冷血幽暗到温暖光明,这不仅是心灵的转变,更是思想灵魂的转变。在影片开始,卫斯勒询问犯人时便可看到他的睿智、冷静、无情。四十小时不让犯人睡觉,即便被他的学生怀疑为不人道,他却并未就此改变。而是利用这种手段逼迫犯人,他说“你们的对手是社会主义反动者。”这也是他的对手。他坚定地信仰着社会主义,导致了极端信仰。而他只是一个代表,代表着所有极端信仰社会主义者。余秋雨曾说,极端化信仰或信仰的极端化,会使人放弃自身智慧,导致精神失控。虽然卫斯勒尚未到精神失控的地步,但他却被机械化——面无表情,冷酷无情。
卫斯勒的转变并不是突然之间,而是缓慢而行。卫斯勒全天监听德瑞曼及其女友,因此也涉入他们的生活。在监听过程中,卫斯勒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为德瑞曼夫妇的真挚感情所动。而他冷硬的内心开始变得柔软;在监听他们的心酸无力,对国家体制的害怕、不满怨恨时,极端信仰社会主义的卫斯勒也产生了一丝疑惑、动容。在记录德瑞曼夫妇生活中,由最初的冷静记录到后面的酌情而记,最后包庇帮助他。于是卫斯勒完成了由暗到明的转变。
他的态度转变源于对正义的追求,对信仰的怀疑。代表了所有现实生活中内心矛盾的人,他们不至于是大恶,但却也算得上是爪牙、小恶。影片中的卫斯勒,于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他们这种人其实最为可怜可恨,内心充满着矛盾,一不留神便会助长恶风。但在有时也会怀疑自己,不忍现实之残忍,饱受内心折磨,故此可怜可恨。
作家是良知的守夜人
影片中出现最多的除了秘密警察外,就是艺术家了。其中以豪瑟雅斯卡、德瑞曼及克丽丝塔形象最为鲜明。
雅斯卡在被国安局列入黑名单七年后自杀,他的死直接导致了德瑞曼的思想转变。雅斯卡以死来表达抗议,这使得德瑞曼对当局十分愤懑。他最终选择斗争,冒死写文,向世人揭露东德的真相。他是独善其身,假装看不到那个充满压迫的世界,还是牺牲所得利益,起身反抗极权?这是个痛苦的抉择。在听到雅斯卡死讯后,他十分沉痛、忘情地弹起热情澎湃的新曲——《好人鸣奏曲》。他有了决定,那便是斗争。
克丽丝塔的软弱反映的是极权的残酷。一个弱女子,在极权下毫无招架之力。笔者并未蔑视她的软弱,而是心痛。为了保命而出卖自己的灵魂,克丽丝塔何其可悲。但正是连一个连女人都无法保护的体制,才更令人寒心。
《约翰.克里斯朵夫》中所说: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德瑞曼的转变,克丽丝塔最终悲惨的结局。他们都完成了灵魂的洗礼,与极权斗上一番。
“整个知识群体的道德缺失,客观上默许和纵容了暴政的为所欲为。”豪瑟深知这个道理,在怒斥德瑞曼的态度时,以“你再不表态你就不是人”这么严重的话怒骂德瑞曼。他本身就是一个斗争者,有良知而负责任。他们这群人,先不论最初如何,单是看他们的选择便可令人敬仰。以其作为艺术家作家的担当,来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柏林墙倒下了,专制也倒下了。影片的最终结局是美好的,它再次验证了自由明主来自斗争。我们都是普通人,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如果我们想要自由民主,就必然承担生命的责任,对专制极权永不妥协。
获取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