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我知道应当将其作为独立的一部作品来看,避免过多的与原著对比。毕竟影像语言和小说文字有如此之多的不同之处,不要以为有文学蓝本的改编剧本比原创剧本要容易,事实上改编剧本时常更为艰难。比如电影没有如小说一样占主导地位的叙述者,角色必须自己表现个性。成功的小说家很少成为好编剧,因为他们总想用语言而非影像承载大部分意义。这一矛盾因作品而异,通常比较难以解决,所以有的文字性强的文学作品无法改编得很成功,如各个电影版的《傲慢与偏见》。同样的,有的影像性强的电影作品也很难改编为小说,如《公民凯恩》。
另外,因为原作大多为长篇小说,而电影通常只有2小时,改编剧本在影像与文字矛盾之外的最大挑战就是对剧情的取舍问题。如果只做简单压缩,比如《哈利波特》电影系列的几部的做法,整个电影就如一滩死水,各种成分的杂糅,但毫无重点,十分乏味。所以改编剧本成功的关键是在精简的同时保留原著的精神,或者以原著为背景专注探讨新的主题。前者的成功例子有一批英国改编的文学名著电影,后者的成功例子有黑泽明的《乱》和《蜘蛛巢城》(分别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和《麦克白》)等。。正好我也没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原著,就打定主意这部小说不存在而这是一部原创的电影来欣赏它。
可以说,声光效果俱佳,作为少见的3D化的非动作电影,导演巴兹·鲁赫曼发挥了他在《红磨坊》中体现出的优势,为重塑这个1920年代名利场的视觉效果下足了功夫。是的,只是视觉效果。在电脑上看的我对配乐的印象更为深刻,例如盖茨比和黛西重逢那段的女声非常成功地渲染了感情。不过既然是反映1920年代,party里应该更多点当时的音乐就好了,比如Jazz。
电影也的确有面向没看过原著的观众的意思。开头部分各种设置悬念,神秘的盖茨比久久不露真容。但随着剧情发展,我却很难不感到这是一部改编作品:一些人物和剧情成分明显是刻意交代来衔接剧情的,但又明显的感到他们的戏份被删了,比如出场很惊艳的Baker小姐,后面完全成路人。我唯一完整看到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盖茨比是个奋斗出头的成功人,保有真性情和对爱情的纯粹执着,但尼克对盖茨比那五体投地的崇拜,我还是很难从影片中找到依据。于是我不可避免地开始想象原著应是什么样子。电影有那么多灯红酒绿和纸醉金迷,想来原著应该是批判这个虚无浮华的名利场的,从结局和尼克的结语猜测,原著道出的是大时代下所谓美国梦的本质和人性的悲凉,但花痴的导演把这些都改为爱情故事的虚幻背景;电影大部分时间黛西都是个近乎完美的爱情片女主角,只在片尾略微暗示她也是名利场的冷漠一份子,想来原著对她的批判力度应该大得多吧?至于盖茨比,原著应该也不只是电影里的情种,所幸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或多或少演出了穷苦出身的新贵族的心境。简单地说,我感觉原著是一部《红楼梦》,而电影拍成了《情深深雨蒙蒙》。
原著是菲茨杰拉德在1920年代的作品,文学作品到了20世纪,其风格已经很难用古典模式驾驭,改编成影像更加困难,何况电影还有时间的限制。所以也情有可原。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