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S在电影院看《Brooklyn》。讲的是一个爱尔兰女孩,只身闯荡纽约的故事。女孩不满足于生活在保守的爱尔兰小镇,并没有见过很大的世面,骨子里却有股不安分的劲儿。当正好有一个机会出现时,她想都没想,义无反顾地上了去纽约的船。千千万万个闯荡远方的异乡人的故事之一,S想。
女孩从一开始的胆怯慌张不知所措,到后来慢慢收获了爱情和新生活,最终,能够自信从容的走在纽约的街头。S除了对最后一段女孩明明已经在纽约结婚,回到爱尔兰之后,遇到了传统意义上适合结婚的男生,又和他约会这种绿茶的行为心里不断吐槽之外,其他,她都依稀在这个爱尔兰女孩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前段时间S的爸妈从国内来看她。S问起一个很久不见但是曾经很亲的阿姨的近况,妈妈吞吞吐吐了半天,最后终于说,原来那个阿姨已经去世半年了。S脑中一片空白,开玩笑吧,那个阿姨身体一直很好啊。等妈妈说了详情,S才意识到,原来她的记忆,早早地已经停留在了两年前她刚离开那个城市的时候,甚至是,更久以前。你出国了,你忙着应付国外兵荒马乱的日子,你还有几分闲心去关心国内的情况呢,S苦笑地对自己说。
她想到了电影里,女孩一步步在纽约建立自己的新生活,渐渐地,她变得越来越有纽约客的样子,越来越独立自信乐观,纽约渐渐地变成了另一个她热爱并生活着的地方。只是,家乡爱尔兰,除了在信中的只言片语,在她脑海中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小。然后,她离开的那天,也就变成了她人生中最后一次见到姐姐的日子,再一次回到爱尔兰时,他们已经天人永隔。
那天,S从纽约搬家,在整理行李的时候,无意中打开了她以前的读书笔记。她看到自己以前摘录过林语堂的句子“人类好似一对理想主义的夫妻,对于他们的住所永远感到不满意,每三个月总要搬一次家。他们以为没有一块地方是理想的,而没有到过的地方似乎总是好的。”在摘录这个句子的时候,她从来没有在她的家乡之外的地方待过超过两个月。可是,她的本子上总是写满了关于远方的句子,她独自去过很多地方,她像那个爱尔兰女孩一样,并没有见过真正的大世面却有颗很大的心。
后来,她终于来到纽约。她从最开始的拘谨和自我防备,慢慢到到能够平静从容地哼着小曲走在回家的路上,和陌生人打招呼。她发现,当那些远方和光环都被揉进她每一天的细碎的生活中的时候,其实在哪里生活,都差别无异。她,和她身边的人追求的,都是那种“生活在别处”的状态罢了。
只是,那天S的爸爸给她转发了一条朋友圈,上面有50家她的城市新开的餐厅。她看着list上的名字和地址,全都离她家不远,可是她一个名字都没有听过。她看着朋友圈里国内的朋友的照片,仿佛她以前也是那样的,可是现在已经不是了,感觉那么近又那么远。她想到以前,她会拿个相机漫步在法租界的春风下,可是,她已经很久没有在一个好的天气,在那个城市走走了。都说,习惯是很可怕的,当你习惯了一个人,一件事,一种生活之后,改变总是会带来疼痛。
爸妈回国的前一天,妈妈在卧室问S说,你以后会回国么?她知道爸妈虽然一直以来都很尊重女儿的选择,但是他们肯定希望女儿能够在身边。S说,我连一年后自己在哪里都不知道,现在说这个问题太早啦。她知道,她始终在逃避,因为她自始至终都没有理出这个问题的答案。爸妈总是希望的yes or no的答案,对她来说,真的说不出口。妈妈看了她几秒钟,慢慢得说,想回来,总是能回来的吧。
是啊,想回去,总是能回去的吧。
S想起《Brooklyn》电影的最后,当女主角再一次从爱尔兰启程回纽约的时候,她身后一个女孩懵懵懂懂地问她,这是我第一次去纽约,听说曼哈顿有很多高楼,是这样吗?她怔怔地看着远方,缓缓地说,是啊,你会喜欢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