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报考里面有三个系统: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
一:白细胞系统
白细胞计数或者说白细胞总数。这一项指标的正常值如下:出生24小时内,15-20×109/1,生后2周降至12×109/l,此后一直到2岁,维持在10-12×109/l,此后一直到成人期维持在相同的正常范围,4-10×109/l。
白细胞又可分为五个种类: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各自有不同意义。
大家会发现,血常规化验单里面,同一个种类往往有两个说法,一个是数值,另外一列是比例,两种都有意义,大家需要知道的是,五个种类细胞绝对值的总和就是白细胞总数,另外某一种细胞绝对值除以白细胞总数就是这种细胞的比例了,因此五个种类细胞比例的总和是100%。先列个表,让大家对不同年龄比例有了解。
如何看血常规大家可以看到,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在各个年龄阶段没有太大差别,正常范围基本相同,但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在不同年龄则有明显的不同。
(这个不同在儿科显得特别重要)
首先是中性粒细胞。分别讲解增高和降低的情形。
1.中性粒细胞增高。
中性粒细胞的增高常同时伴有白细胞总数的增高。而中性粒细胞增高往往与急性的细菌感染相关,另外也可能与组织损伤、出血、中毒、血液系统肿瘤等有关。中性粒细胞在出生的时候,会有明显的增高,和成人水平是相当的,大约占白细胞总数的65%,此时淋巴细胞比例大约占30%,
此后1周时间内,孩子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的下降,而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到生后4-6天的时候,中性粒细胞比例和淋巴细胞比例相当,各约50%,此后在整个婴儿期,都是淋巴细胞占优势,比例达60%左右,中性粒细胞20-40%,此后两种细胞比例再次分别升高和降低,直到孩子4-6
岁,二者比例再次相同,再往后就和成人完全一样了。
这两个交叉是儿科很特别的存在。也是大家在看孩子血常规化验单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的,因为不同年龄的孩子细胞比例不同,因此在判断的时候要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
举个例子。
我们知道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增高与细菌感染有关,那么如果是一个1岁的宝宝,检查了血常规,提示中性粒细胞比例是55%,就是不正常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警惕细菌感染,而这个比例对于一个7岁的孩子来说,就是正常的。因此在中性粒细胞增高的时候,其比例更有意义。
2.中性粒细胞降低。
中性粒细胞比例也常常有降低的时候,我们知道五个白细胞种类比例的总和是100%,因此如果某一个细胞种类的比例增高,其他的就必然降低。因此中性粒细胞比例的降低往往与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有关。这个时候看比例就意义不太大了,而主要看绝对值。1岁以下的孩子,中性粒
而主要看绝对值。1岁以下的孩子,中性粒细胞数值小于1×109/1,1岁以上的孩子中性粒细胞数值小于1.5×109/,就可以诊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如果数值低于0.5×109/,则可以诊断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中性粒细胞是我们人体重要的防御细胞,是抵抗病原入侵时的第一道细胞防线。因此如果中性粒细胞减少,很可能会引起机体抗病能力的降低,也就是更容易被感染。绝大部分正常宝宝出现中性粒细胞数值的降低都是由于感染所致,主要是病毒感染,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和病毒感染在时
间上是相一致的,持续时间一般在2周左右,因此在病毒感染之后,孩子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往往同时降低。建议去咨询医生。
淋巴细胞
这也是大家最常注意的白细胞种类之一。淋巴细胞比例的降低一般意义不大,而增高的话,则往往提示病毒感染,相信这已经是大家都知道的了。最主要大家要注意的还是孩子在不同年龄的时候,会有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和前面中性粒细胞讲到的是对应的,大家注意按照不同年龄的正常标准,来判断淋巴细胞比例是否增高就可以了。
需要提到的一个特殊情况是,很多小月龄,尤其是几个月的宝宝的妈妈常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明明什么异常表现都没有,但就是淋巴细胞比例有增高,往往在70%左右,这提示孩子有病毒感染吗?
这不一定。这种情况往往是与孩子可能曾经有一些病毒的隐性感染,也就是感染比较弱,孩子并没有明显症状,而只是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了,这没有太大关系,只要孩子没有异常表现,就可以观察,不必特别用药处理。
其次是嗜酸性粒细胞
目前婴幼儿过敏性疾病发生率已经越来越高了。而嗜酸性粒细胞最常见的就是与过敏性疾病相关。
例如食物过敏、哮喘、荨麻疹等,其次是与寄生虫病以及一些皮肤疾病等相关。对于大月龄孩子,由于过敏的表现一般比较明确了,因此依靠嗜酸性粒细胞的增高来判断过敏意义不太大,看表现就可以了;
对于小月龄孩子,很多孩子表现不典型,例如可能只有频繁的吐奶或者哭闹,轻微的皮肤表现等,这个时候如果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一般比例超过3.5-4%,多数提示孩子有过敏相关问题。
剩下两种细胞种类,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总体来说意义没有前三种大,两种细胞计数的降低都没有临床意义,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增高可能与过敏性疾病或者血液系统疾病有关,单核细胞计数增高则也常常与病毒感染有关,除了普通的病毒感染之外,一些比较特殊的感染,例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往往有单核细胞比例的明显增高,需要警惕。
二:红细胞系统
红细胞系的相关指标也不少。其中个人觉得,大家要关注的,主要推荐看血红蛋白。另外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以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三个一起看(其他的几个指标,也就是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数就不太用了)。
血红蛋白大家都知道是看贫血的,这个有比较明确的标准,根据标准来判断就可以了,标准如下:
生后28天之内,血红蛋白<145g/l,1-4个月<90g/l,4-6个月<100g/l,6个月以上低于110g/l,就可以确诊贫血了。
对于三岁以下的孩子,引起贫血最常见的诱因是营养性贫血,其中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这就要看前面提到的三个一起看的指标,这里儿童标准和成人标准是基本一致的。如果这三个指标降低,往往提示缺铁性贫血。
贫血
血红蛋白降低,如果同时有
1.红细胞平均容积(MCV)
2.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三个指标降低,考虑缺铁性贫血。
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这三项指标的降低幅度和血红蛋白的降低明显的不成比例,例如MCH和MCV有明显的下降,而血红蛋白只有轻微的下降,要警惕不是单纯缺铁性贫血的可能,建议请医生确认。
三:血小板系统
最后是血小板计数。这个最简单,成人跟儿童标准完全一样。无论多大孩子,正常值在100-300×109/。
血小板降低的话,可能会有出血的风险,不建议自行观察,要请医生进一步检查,判断诱因,例如血小板减少,常常继发于感染或者也有特发性的,也就是原因不明的血小板降低。
而升高的话,也往往继发于感染,多数宝妈估计都遇到过,孩子感冒后检查血常规的时候发现血小板计数达到300×109/以上,这是由于孩子感染后出现的一种反应性的血小板升高,一般都没有问题,不需要特别处理。
除非血小板计数>600×109/l,才诊断血小板增多症,而>800×109/l,才需要给予抗凝药物治疗,在300-600×109/l之间既不诊断也不治疗,只需要定期监测就可以了,600×109/以上的时候,监测就需要更密一些,至少每周要监测1-2次,一旦超过800×109/的话,就需要服药治疗了,以免发生血栓等情况。当然也有原发性的血小板增高,这个我们就不讨论了。
细菌感染
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高于正常上限,如果其中只有一项增高,仍然提示有细菌感染成分,例如常见的是白细胞正常,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孩子有部分细菌感染,或者正处于继发细菌感染的过程中。
病毒感染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者轻微增高,淋巴细胞比例高于正常上限或者在正常范围内(也就是说血常规全都正常,也可能有病毒感染),如果同时单核细胞增高,相对更支持病毒感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