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四讲 韦承庆《江楼》

第四讲 韦承庆《江楼》

作者: 不堪行处且行人 | 来源:发表于2020-05-20 19:59 被阅读0次

    第四讲韦承庆《江楼》

          本次我们再来读一首五言绝句,如下:

    江楼 韦承庆

    独酌芳春酒,登楼已半曛。

    谁惊一行雁,冲断过江云。

          惯例先了解一下作者,《全唐诗》诗人小传载:“韦承庆,字延休,郑州阳武人。事继母以孝闻,举进士,官太子司议,屡有谏纳。长寿中,累迁凤阁侍郎,三掌天官选事,铨授平允,寻知政事。神龙初,坐附张易之,流岭表。起为秘书少监,授黄门侍郎,未拜卒。集六十卷,今存诗七首。”这位也是官至宰相的人物,最牛的是他家两代三宰相分别是父亲韦思谦、兄弟韦嗣立及他自己。而且他家是寒门出身,和“离天尺五”的韦家没关系。另外他爹韦思谦也是位列凌烟阁的名臣。由此也可窥唐初对待人才态度的一斑。

            1、解题

            题目为《江楼》,提到了江,这里我要澄清一个概念,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我国最初“江”与“河”是专有名词,单字出现分别指代现在的“长江”和“黄河”。这里提到的“江”我认为指的就是长江,所以这个江楼指的就是长江边上的一个酒楼,至于是不是唐朝的几大名楼,我估计不是,当然也是无法考证的,我们就认为他是长江渡口边的一座普通酒楼吧。因为作者有当乌程令的经历,还有流放岭表的经历,这两处都在江南,所以有途经长江渡口的情况也是无可厚非的。

          2、格律

          本诗为一首五言绝句,共两句,每句两个分句,每分句五个字,共二十字。下面我们将本诗平仄标注如下:

    独酌芳春酒,登楼已半曛。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谁惊一行雁,冲断过江云。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根据标出的平仄,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首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的五言绝句,所以它的标准格式排出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对比标准格式可以看出有两处不同,一个是合句的首字的仄变平,这个是一个常见的变换。首字三平一仄,并且三个平声字“登”和“冲”是阴平,“谁”是阳平,都符合我们之前讲过的格律原则。另一处是转句的“一行”这里,正常应该是“一”这个位置为平,“行”这个位置为仄,但这里刚好反过来,所以你会发现第二和第四位置的字全是平声,造成了失替。那么是否说明本诗的格律出现了问题呢?其实不是的,这里按照术语来说叫“拗救”,拗救的类型有三种,这里用到的叫出句自救,即在“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就是“五拗六救”了)。也就是说唐朝的诗人在写作实践中发现,一些句子要写到内容和形式都完美,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候就要形式为内容让步,但是为了保证形式上还能有一定的音乐性,就进行了这样一个平仄位置互换的事情,当然根据研究只有这个句式才能用三四平仄互换的玩法,不要认为只要我想出句自救就可以出句自救,它是有限制的。我们在创作时也一定要注意使用的句式,不能说学了一个拗救的概念,就把所有平仄的错误都解释为拗救,显然这是不合理的。那么其他的两种拗救形式,我们会根据诗中出现的情况来给大家讲解,还有就是拗救偶一为之,目的是让诗意更好,而不是为了炫技,并不是碰到这种出句,都拗救一下才算成功。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用韵的情况,本诗首句不入韵,所以韵字只有两个“曛”和“云”,同属平水韵上平十二文。这两个韵字“云”为阳平,“曛”阴平,也可以看出作者有意进行了音调上的区分,但是“曛”和“云”二字都是名词,有窄韵的嫌疑,这里本人也不进行回护,只是认为可能初唐时期,窄韵的规则并不是那么严格。

          3、起承转合

          本诗为五言绝句,所以和七言绝句一样,一共四个分句,每个分句代表起承转合之一,我们先从第一分句来看起“独酌芳春酒”,第一分句的起介绍了大的时间,“芳春酒”已成,“春酒”加一个“芳”字,将时间明确为了春天(这里会在转句进一步解释)。同时也介绍了作者正在做的事“独酌”,那么这一句似乎和江楼都没啥关系,我们的诗是需要切题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第二句承句里,作者就赶紧完成了切题。那么大家在写诗时也需要注意,至少在第二句一定要切题。

          我们看一下第二句在切题的基础上是如何拓展扩张的。“登楼已半曛”,这里用的是“曛”而不是“醺”,“曛”的意思是黄昏,所以这句的意思是等到登楼的时候天都已经接近黄昏了。说明两点,一个独酌时间不短了,另一个多少有些醉了,登楼不那么自如了。大家是否感觉到“曛”比“醺”多一层意思在里面的?另外,“酌”字已经有饮酒的意思在里面了,如果后面再用一个“醺”,对于二十字的绝句来说,显得重复,等于浪费了表达更丰富意思的机会,所以作者选了“曛”。

          下面我们再来看作者写到这个程度之后,怎么转折的。“谁惊一行雁”,明显得作者由描述自身转为描述外物,这也是诗词中常用的技法。人一定要放入自然环境的大背景中去,才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因为是登楼,所以作者着眼点较高,看到的是“雁”,而不是花花草草。这里作者先来了一个设问,“谁惊”试图将自己摘出整个景色中,而也正是这种欲擒故纵的摘出手法,让大家将作者本人更好的融入到画面中去了,增强了诗句的画面感。同时起句也说了是春天,正是大雁北归的时间,从中带出了信鸟传书的情思,而这些情思并非直白的表达,采用了以景寓情的方式,需要读者自行探索体悟出来。这些曲折的心思增加了读诗的乐趣,本人一直以为读诗如入宝山,切莫空手而归。

            最后我们看看合句怎么完成总结回扣,“冲断过江云”,这里联系上句,雁阵惊飞似乎都冲断了“过江云”,“过江云”和起句的“独酌”闷酒的情绪是一致的。将思乡之情含而不露的表达了出来。

            4、对偶、比兴

          从本诗来看,两句诗都没有对偶,也是属于无对偶的绝句,所以我们重点来看一下比兴。本诗以独酌起兴,写到登楼,写到看到大雁惊飞,写到冲断云。看似对实际景物的描写,实际上用“一行雁”来比书信传递,用“过江云”来比思乡之情,那么很多人可能要问有依据么?“过江”一词在唐之前,常指东晋南渡一事,南渡而思故土,是在前代的文学中多有表达的。我相信这里作者选了“过江”一词,是有自己的用意的。同时也切了诗题《江楼》。

            5、物象、意境

          本诗所选的物象多以登楼为线索,如下:“芳春酒”、“半曛”、“一行雁”、“过江云”。这些物象各有表达,比如如果用“春酒”而不加“芳”,则无法准确表明春天,因为“春酒”指两种,一种冬酿而春熟,一种春酿而秋熟。加一个“芳”字则表明春天无疑了,同时也为转句的雁回北地做了铺垫。“半曛”一词大约是将近黄昏的意思,之前我们也分析过,用一个表示时间的词,做了两个层面的表达,比单纯的“举杯消愁愁更愁”要来的内涵丰富。“一行雁”这里是本诗的神来之笔,因为古人将“雁”作为信鸟,有“鸿雁传书”的说法,所以这里作者借用雁,来比喻传信回北方去。“过江云”,这里的“云”和“雁”的互动相当有意思,在意境里我们细讲。“过江”一词我之前简单讲了一下,带出题目,同时南渡思乡都表达出来了,但是这个词的重点是云,“云”本身也有思乡的意思叠垒,比如《昭明文选》里的《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轻舟反溯,吊影独留。白云在天,龙门不见,去德滋永,思德滋深。”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意境,“独酌”一词将作者,孤寂及落寞都真实的表现了出来,那么这种一个人的饮酒,一般来说都是消愁解闷的,所以这种酒喝起来,何其苦涩,当然醉的也就很快了。即便如此作者还是喝了很长时间,一个说明他无其他渠道排遣忧愁的心情,一个说明他忧愁深重,喝了很久还没有能够缓解。前两句的描写虽然看起来写的清清淡淡的,但是其中酝酿的情绪我们多少也是可以感受到的,紧接着作者又用了谁“惊”,“惊”字将作者的讶异和惊喜表达了出来,谁能想到登上楼顶之时,还能看到一行大雁呢?它们出现的简直太及时了,我可以让他们将思念传递回去了。想到这里作者的思乡之情总算是被冲淡了一些,所以作者又用了“冲断”过江云的说法,算是表达了用鸿雁传书,来冲淡我对故土的思念的含义。总体来说后两句看似写景,其实写情。全诗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也让这首小诗愈发的隽永了起来。

            6、其他

          1)大家可以看到,字数越少其实写出彩的难度越大,所以不建议大家起步阶段从学写绝句开始,建议大家从写七律开始,这样按部就班练习下来,能少走弯路。

          2)本次四讲算是告一段落,我选的四首皆为初唐不太出名诗人(作为诗人不出名,不代表作为政治家不出名)的作品。因为本次准备先进行十六讲,所以我将按照初盛中晚的顺序来从唐诗各阶段里挑选,那么下面四首我们将从盛唐诗人中选择。

          3)五言绝句还有压仄声韵的,我暂时不会选,比如孟浩然的《春晓》就是压仄声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四讲 韦承庆《江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lfo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