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有条高热话题是这样的:学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热评里有一条回答:学习的意义在于对一个人的塑造,让你成就更好的人生,而不是局限于当下。
那么一个人为什学习呢?
有个名词叫:热力学第二定律。
说的是一个孤立的系统不持续输入能量都是死路一条。
比如:一个炉子里不添加柴火,人不吃饭,绿洲就没有雨水,系统会迅速坍塌,最后会变成一种稳定的低活跃状态,灰烬、死亡、沙漠。
“熵”表示事物的混乱、无序的程度,在孤立系统下,熵是不断增加的,当熵达到最大值时,系统会出现严重混乱,最后走向死亡。
逆流而上是痛苦的,下班以后看看电视泡泡澡刷刷抖音,一晚上轻松度过,而如果要想向上生长,实现自我超越,就必须学会对抗熵增。
对于成年人来说需要的是打破逆趋势,持续输入信息(即知识)。
何为知识?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中写道: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我把知识分为两种:
一类知识是实践性的,也就是书籍里没有的,或者书籍里有但是不容易找到的,比如怎么待人接物,怎么“搬砖”,毕竟每个人搬的砖都不太一样,有很多的技巧在里面。这类知识非常关键,往往是立竿见影的,而且对一个人来说事关重大,必须优先掌握。
就像一些商人他们可能看书并不多,但他们一直在解决各种难题,一直在实践中学习和思考,时间长了,经历的事情多了,就变得非常了不得。
另一类知识就是书本上的知识,当一个人知识大规模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涌现”效应。
单个水分子不可能形成漩涡,但是聚集在一起就有了。
任何人在输出上的突破都是在他的积累上“涌现”出来的,自己所储存的知识越多,涌现效应越明显。
无论是实践性的知识还是书本上的知识都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
有句名言:书读得多但不思考,就会以为自己知道的很多;而当思考多的时候,才会认识到自己知道的其实很少。
想学有所获,人就一定要有钻研的精神。要养成不断思考的习惯。
一个会学习的人最大特点就是关心自己,胜过关心自己学到的知识。
重要的不是读过多少书,而是带走多少,记得多少,应用多少。
学习完就代表自己真正理解了吗?
在认知心理学有精密又清楚的界定:理解分为七个层级:
能读懂—能复述—能区分—能教学—能应用—能迁移—不知道自己知道(无知有能)
所有的学习高手都不会越过体验,我们要做的是主动勾起脑子里面的体验,用体验去链接知识,让认知从4级到5级。
当持续的行动加行动,甚至当我们可以在行动中间能够抽象出抽象观念以后,就会很难确保自己不知道。所谓行到极处便是知,描绘的是无知有能的状况,知到极处便是行,描述的就是从1级一直干到7级的那条路。
从学—思—行到至,从1级到7级,需要的是一点点的练习,那么练习的方法是什么呢?
刘澜老师有一个“四问学习法”,简单说就是,遇到任何新信息,不仅要把信息接住,还要在意识中问自己四个问题:(正好与古典老师的知识卡片不谋而合)
第一,我听到或者看到了什么?这是在事实层面搞清楚自己脑子里留下的东西。(▲原文)
第二,这些东西和我熟悉的东西有什么关系?这是更进一步,把新知识和自己的旧世界建立联系。(▲概念转述)
第三,我会变成什么?学到这个知识之前的我,和学到这个知识之后的我有什么区别?(▲个人体验)
第四,我用到哪里?也就是我下一步的行动会是什么?(▲行动指引)
在此重点拓展说一下概念转述部分
概念转述应从逻辑对立面进行分析包括:
过去与当下的对立面
他人与自我的对立面
外行与内行的对立面
常用句式:
不是……而是……
过去常常……现在应该……
过去……未来……
大家都认为……其实……
从发现知识,到与新旧知识相关联,建立自己的认知,然后促进行为的改变,最后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没有人是一天成为高手的,重要的是持之以恒。
如果我的分享,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一点思考、一份行动,哪怕只是一点点微小的改变,那么这些信息就可以升级为知识了。
愿你能坚持改变,刻意练习,成为一个学而思,思而行,行而至,拥有超强学习力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