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心幸福双翼学员
昨天,家长学堂公众号发布了《孩子偷钱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会处理!》(点击阅读)一文,我们的这位智慧妈妈和威胁儿子要钱的男生一家约好了见面,聊聊发生的事情。
我们收到了很多读者留言评论各自会有的做法,同时也和大家一样好奇场面会如何,那么这次事件里,后续情况是如何发展呢?
请看——
两家见面,相谈甚欢
见面的日子到了,我和B同学的家长约好放学后,在学校附近的一家炸鸡店见面。
本来计划五点出发,但是公司临时有点急事,五点十分才处理好,同时先生还给我一个意料之外的惊吓:他把孩子接回家里了。
昨天约定好的事,居然忘记了,我也没想起来提醒他,这让我有点儿生气。我赶紧赶到见面地,但已迟了半个小时,他们一家早早就到了。没有守时,让我感觉不太好,但很快我就调整好了心态。
看到店里坐着的一家三口,我径直走过去,问道:“你们是B一家吗?对不起,我来晚了。非常抱歉,因为今天工作比较忙,忘记提醒孩子爸爸,他把孩子接回家了。”
“不过他们现在马上过来,我们家离这儿很近,他们应该很快就到了,我们先坐一会儿,聊聊天吧。”
我看了一下B同学,他是个瘦高个儿、皮肤有点黑、戴了一副眼镜,和我想像中不太一样。
我主动和他打招呼:“你好,B同学,我们先等一会儿A,他爸爸把他接回家了。你想吃点什么,我们边吃边等好吗?”
他赶紧摆摆手说道:“好的,没事。”
他的妈妈也同时回答我说:“不用点了,我已经点好了。”
我点点头说:“好的,那我们就稍微再等一会儿,他们应该几分钟就到了。”
在等待队友和儿子期间,B好像想跟我说些什么,嗫嚅道:“阿姨……”
我想他是有话要说,却不知道该怎么去表达。
我主动问他:“怎么啦?你想和我说点儿什么是吗?没事,你不用紧张,我们今天就是好朋友出来一起聊聊天。”
于是我找了点轻松的话题和他聊了一会儿,又和他爸爸谈了些工作上的话题,气氛稍微缓和了一些,B妈妈去取餐时,我又和孩子聊了起来。
我想先轻松地开始交流,便跟他闲聊说:“B,你在学校比较外向是吗?是不是有很多好朋友呢?”
他有点腼腆点点头说:“有啊。”

然后我开始去了解他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就问他:“那你和A有一起玩吗?”
他很坚定地回答我说:“有啊,经常一起玩啊。”
这时,B妈妈把餐放在了桌子上,我对B说:“B,你可以先吃点,我们边吃边等吧,A他们应该很快就过来啦。”
他摆摆手道:“没事,我不饿,等A来了再一起吃。”
我笑了一下,跟他说:“那看起来你和A的关系还不错呢,你想和他一起分享美食。”
他有点羞涩地笑了。
我们又聊了几句,队友和儿子终于到了,我和B一家介绍说:“这是我老公,他们来了。”
儿子没有进来,我从窗边往外看,发现儿子竟然猫着腰在花圃那边绕了一圈,才沿着落地窗过来。
我出去迎他,问道:“你怎么还玩捉迷藏呢?走,B他们已经到了好一会儿,点好餐了,我们进去吧。”
儿子落座后,我想先让气氛热络起来便说:“现在你们可以一起愉快地用餐啦。”
“儿子,你看阿姨给你们点了好多好吃的,而且B特地要等你到了才一起分享,说明你在他眼里是非常要好的同学,是很重要的!现在,你们俩可以大块朵颐了。”
孩子们一人拿起一个汉堡,大口吃了起来,我们几位大人喝着水,一边聊天,一边看孩子满足地吃东西。
看孩子们吃得差不多了,心情也比较愉快,我便打开了话匣子:“那我们现在来聊一聊你们俩之间发生的事情吧。”
我问那个孩子:“B,阿姨想问你一下,你是出于什么原因,问他要钱呢?”
他看着有些紧张说:“他弄坏了我的东西。”
我继续问他:“弄坏了你什么东西呢?是文具这类的吗?”
他点点头说:“是的。”
我转头问儿子:“你是借同学的文具,结果弄坏了是吗?”
我儿子回道:“是的,有时候是弄丢了。”
我先用“摄像机”的方式,客观呈现整个事件,说:“也就是说,是因为他弄坏或者弄丢了B的文具,需要赔偿,所以才发生了要钱的事,对吗?”

B马上点点头说:“是啊。”
我问儿子:“我记得你跟妈妈说,除了赔偿文具的钱,另外还有问你要60元左右。”
儿子含含糊糊说:“我记不太清楚了,应该是吧。”
为了顾及孩子之间的关系,我就不追问下去了,我转过头问B:“那么,老师是不是有找过你们,跟你们说同学之间不可以私下用钱来解决问题?”
他倒是没有隐瞒,回答我说:“是的。”
既然知道不能为之,但他还是这样做了,我问他:“那老师要是因为这个事找你们,批评你们,你会害怕和紧张吗?”
B摇了摇头,表示不会。
然后我又问我儿子:“那你呢?”
我儿子点点头,表示会。
我失笑道:“那看起来B比较大胆,也不怕老师。”
B不太好意思说:“还是会有一点点紧张的。”
既然事情已经说开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就很清晰了,我接着问B:“那么你们既不想被老师找来谈话,也不想被老师批评,如果再发生把你的东西弄坏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经过前面的梳理,孩子也不是不明事理,他回答我说:“告诉老师。”
但他的答案,并不是我想要的,我继续问他:“除了告诉老师,你们是不是有更好的办法,比如私下解决?”
B表示不太懂,我又说:“比如,你可以叫他赔偿你一个一样的,或者类似的东西。”
他听到就立马说道:“我想叫他赔偿,但是他太迟钝了,不理解我的意思。”
B爸爸在一旁急了,向着孩子吼了一句:“那你就不能说得明白点、大声一点吗?”

B马上就缩起来,没说话了。
虽然B爸爸的怒火让孩子害怕了,但是说教并不能解决问题,我用启发性发问的方式,继续引导他:
“告诉老师也是可以,但是老师太忙了,她一个人要带50多个学生,可能没办法什么情况都找她解决。”
“你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是不是可以自己处理呢?”
但这件事,要不是因为儿子的粗心大意,也不会有今天这样子的结果,我转过头跟儿子说:
“你在借同学东西之后要好好保管,放学前记得把东西还给同学,放学后缺啥可以自己去买,也可以叫爸爸给你买。”
儿子开始“为反驳而反驳”说:“如果那个东西不存在了怎么办?”
我察觉这小子开始钻牛角尖了,于是我说:“那你总应该记得它是什么,长什么样子吧?”
儿子还是要抓着不放说:“那万一是祖传的东西呢?”
我开玩笑地问那个孩子:“B,你会带祖传的东西来学校吗?”
他马上说:“不会。”
我赶紧结束这个话题说:“是啊,祖传的东西是不会随便带来让别人看到的,所以不存在这个问题。”
我还是很想知道B到底拿着钱,用到哪里去了,于是继续问他:“B,那你要来的钱都拿去做什么用了?”
他含糊地回答:“买东西用掉了。”
他爸爸一听到就马上问他:“你买了什么东西呢?”
他只是说:“吃之类的吧。”
我先生听了一会儿,开口问B:“你会不会拿来买卡片,比如奥特曼卡片?他就会去买卡片。”
我们就卡片的事情聊了些题外话,缓和了一下气氛。
最后,我问孩子们:“如果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你们会怎么处理呢?”
B马上说:“那就叫他赔偿一个一样的东西。”儿子也认同应允了。
我看B也不是坏孩子,道理还是明白的,我接着补充说:
“是的,你们还是孩子,用钱来解决问题,会养成不好的习惯。如果赔偿一样的东西,不用钱也不用通过老师,就可以解决,是不是很好?”
他们俩都点了点头。
她妈妈也说:“是啊,你们是同学,还要在一起学习一年多的时间,也许上初中之后,你们就不会在一个班级里面了。”
虽然B和儿子之间发生了这件事,但我认为彼此的友谊更加可贵,所以说:“是的,比如我自己,现在和小学的同学还有联系,这都是非常珍贵的友谊。”

之后,我们又和B聊了聊他的家庭,B的爸爸表示希望常常回家,和孩子搞好关系。
这时,已经六点多了,虽然没有挖掘出更多真实有效的信息,但起码孩子们已经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也有了更好的方式来处理此类问题,这样就够了。
我和孩子们说:“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依然是好同学、好朋友,来握个手怎么样?”
刚开始我儿子有点别扭,不过最后还是非常愉快地和B握手了,两个人都显得非常开心。
看一看时间也不早了,我说:“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就各自回家吧。明天还要上学,回去还得做作业。”
他们也回答道:“好的,那我们都回家吧。”
出来的时候,我看到后桌那个男孩子挽着我儿子的胳膊,看来他们已经和好了。

后记:圆满收尾,相携共进
在事件发生后,我记录成一篇践行文章发到了幸福双翼的学习群里,好多同学伙伴给了我肯定,我也收获了许多建议。
其中一位学员对我说,措辞要用好,不要越界。
因为对方不是我们的孩子,不需要我们教他怎么做,“你不要”或者“我觉得”这些句式尽量不要使用。
我重新看了一遍,这才发现,措辞上的确有很多提升的空间,在往后的交流中,我也会时刻注意自己的措辞。
在这次事件的处理复盘后,我觉得自己又有了一次新的进步。
那天沟通完回到家后,孩子自觉去房间做作业,我发了一条微信给B妈妈:
“B妈妈,谢谢你们啊!今天的交流还是很愉快的。虽然不知道孩子们是不是发自内心地明白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但至少他们认同可以有更好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你买了这么多东西给孩子们吃,还为我们大人买了水,谢谢你!”
她回复了我:“你太客气了,孩子之间的矛盾解开,我们做家长的也更放心。”
“我会好好教育B让他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谢谢你们!希望他们永远是好同学、好朋友!很高兴认识你们!”
看到B妈妈充满诚意的回应,我回复道:“儿子弄坏B的文具,是他先做得不对,所以才有后面的事情发生。我会好好教育他的,今天非常感谢你们!我也很高兴认识你们!”
她很开心地回复我说:“嗯,下次有机会我们带孩子一起玩!”
我内心的大石也放下了,回复她说:“好的。”
这件事的结局还是比较圆满的,我选择先解决情绪的问题,因为我知道当双方都陷入“对错模式”之中,只会把双方置于对立的层面,无法交流。
先缓和气氛,不说教,保持情绪稳定,再用上“341肯定法”,这次的沟通非常有效。

儿子也通过这次的事,上了宝贵的一课,他未来还要和不同的小伙伴一起合作交流,该如何妥善去处理问题,当自己处理不了的时候,学会主动寻找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自己还有做得不完善的地方,但我相信通过慢慢练习、多尝试、多做,一定会更好。
各位读者,他人的践行故事,也是我们育儿路的他山之石,这位妈妈的做法,是不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不一样的、智慧优雅的应对思路呢?
欢迎留言,一起来分享你的看法吧。
编辑 / 黄慧文,斗斗
排版 / 周新蓉
图片 / Pixabay
※如无意间侵权,联系即删

看完今天的文章
你最大的启发和收获是什么?
赶紧在留言处
跟幸福君说说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