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第113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我们女同胞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来到眉山东坡,一起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齐聚一堂共同分享家风家教心得,实属难得,这必将为我们的生活、为妇女工作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既值得铭记,更让人难忘。我想说,在这个春光明媚,阳光灿烂的上午,我们携手走进三苏祠,真切感悟苏家家风,从大文豪家族的日常点滴,对照新时代我们自己的家教家风,实在是件有意义的事儿。
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三苏祠调研,他饱含深情地说:“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我们参观了三苏祠后,最为深刻的印象,还是苏家三父子家风方面的故事。让我最受触动的,还是苏洵亲自教导孩子读书的故事。在苏洵看来,家长给孩子最大的财富是书籍。于是,在苏轼10岁时,他结束云游亲自教导两个儿子读书,并且在指导苏轼读书时,他反复强调,作文章“皆有为而作”“如药石必可以伐病”。这和我们大家对孩子期许的做事要有目标、学习要注重实用性的内心期许都是一样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恒古不变的真理,在当下确实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这些年,身为人父人母的我们一直在教育的路上卷着,为孩子各个阶段的学校操着心,既想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更优的学习资源,更想尽办法欲把我们的孩子打造成无所不能的牛娃。于是我们每天都在鸡娃,然后开始买学期房,开始调动一切资源,如花上一大笔钱,为孩子们求得一个更光明的未来全力以赴着。孩子教育开始出现大比拼——比成绩优劣、比爱好特长、比外形气质、甚至身材模样,比谁读的大学更优、谁的工作更高……。可是,挤娃无限牛娃有限,我们中的大部分似乎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孩子自己到底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是锄强扶弱的侠士?是传泽千古的文豪?是救死扶伤的医者?还是拯救世界的英雄……纵使他们有千百种想法和选择,但实际上更多成为别人期望的样子,大多家长主动或被动的按照自以为最优的选择,推着孩子们走着。孩子成为他自已想成为的人似乎成为奢望——这值得我们深思。
总书记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苏门父严、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其“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家风家教,承载着中华儿女美好的道德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苏氏家风家传,超越了家族,深深融入了中华文化,也成为我们应当传扬的道德精神。最后,我想用眉山市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 传承三苏文脉弘扬东坡文化的决定里的话结束我今天的分享——让我们“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注重家风家教,做到古为今用、成风化人,更好地涵养浩然正气、滋养百姓精神、培养子孙后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