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三国志 第二部》托在手中,很沉重,我指的不是书的重量,而是历史的重量,是日籍作家横山光辉赋予历史的重量。
三国历史,在东方文明传统中历久弥新,一串串熟悉的名字,以鲜明的性格书写悲壮的命运,怎不令人涕泪飘零呢?
横山光辉著《三国志》共有六部,每部各五卷,其中第二卷的故事包括《 南阳攻防战 》《末路之吕布 》《 曹操之智谋》《 千里走单骑 》《玄德与凶马》,以漫画的形式描绘了英雄辈出的时代。如果举办一场擂台赛,从曹操、吕布、刘备一众人等选出最后的胜者是容易的,毕竟史书已经以详尽的文字去记录他们的生平,但是“虽败犹荣”的感觉才使英雄的形象更高大、更深刻。
吕布是不是三国传说中武力值最高的角色,也许并不重要。对于读者而言,我们并不喜欢捉对厮杀的场面,那兵器上闪耀的血光令人胆战心惊,不忍直视。然而,没有了伤害,也就没有了正义对邪恶的战胜,没有了成功对失败的嘲笑。
当我还是学龄儿童时,看到吕布自作自受的样子,我拍手大笑,认为其ZUI有应得、死有余GU,但那只是《三国演义》给我们的错觉。如果我们选择的读本是横山光辉《三国志》,就会发现吕布能生逢其世,与最强的对手曹操、刘备去争夺英雄的桂冠时,难道不会暗自为其树起大拇指。
横山光辉在《三国志 第二部》中有意识地改变了读者对吕布的刻板印象,从他短暂的一生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几乎占有了人性之恶,比如背信弃义、凶残无道,但是如果透过“邪恶”去发现他的“善良”,才能公正客观地看待一段历史,哪怕我们生存的此时此刻离这个被观察、被关注的基点已经有了很久远的距离。
对于历史大的脉络,无论后世的作者多么卖力也无济于事,但是对于细节,创作者则有无限的自由。横山光辉记录三国的历史,使用的不是文字,而是图文,他只是把自己想象的样子以线条勾勒给你看,并不灌输所谓的价值观——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在文艺作品中或许不应该赋予繁文缛节的价值判断。
阅读《三国志 第二部》,固有印象中被颠覆的不仅仅是吕布,还有关羽。长期以来,我们认为三国传奇中可以没有诸葛亮、曹操,但不能没有刘关张,尤其不能没有关羽。毕竟,关羽是书胆般的存在,从出场到谢幕之间,他一方面引领了故事的脉络,另一方面承载着价值观。
横山光辉对关羽的情感,不能用一分为二的爱憎来概括。相信他对关羽,对于三国志的每一名重要角色,都有深深的代入感。失去了“旁观者清”,只能“当局者迷”,他的视角不是远远地眺望,而是近近地体验。
尽管很多读者不愿意将二人互作“参考物”,觉得他们的“异”大于“同”,但是在横山光辉的画卷中,恰恰抓住了最本质的特征——冷兵器时代,弃武力而不谈,而去谈论没有武力为基础的性格,只能是缘木求鱼的笨拙。
关羽之所以千里走单骑,表面上是兑现自己对大哥刘备的承诺,深层次的还是他在曹营中找不到存在感。曹操手下名将如云,对关羽的喜爱只不过是做做样子。正好如我们常说“人心隔肚皮”,关羽与曹操之间也是逢场作戏,关羽只不过在漫长的等待中寻求时机,逃离被圈养的境地。
时机的到来总是姗姗来迟。不过,机会总是与有准备的人一拍即合。凭借着曹操的放纵,关羽轻而易举地突破了包围圈,回到了大哥的身边。横山光辉在刻划这段恩怨时,他正视了对阵双方的实力,没有让关羽的形象无比高大,仿佛他真的是武神附体,而是将他性格中的刚强与懦弱融为一体,不仅画出了他的有所为,为了目标而不怕牺牲,也画出了他的有所不为,为了达成目标而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相比于吕布与关羽,拥有更长寿命的主角如刘备、曹操,在《三国志 第二部》中更像小人物,他们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对于剧情的推演他们尽了自己的本分,但是对于性格的塑造还欠火候。与其说是实力担当,不如说颜值符号。诚然,我们在追求吕布、关羽的聚焦时,就不应该指责对曹操、刘备的散光。也许,我们要等到第三部、第四部,真正的大戏开演了,才能发现横山光辉的匠心独运、欲擒故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