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诸子与诸国: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很有意思,作者张经纬在开头就提供了阅读方法:对于已经读过前作《四夷居中国》的读者,建议先读本书的最后一章,然后再回到首章;如果没读过的话,就直接从开头读起即可。
我没读过作者的那本《四夷居中国》,所以只得从开头老老实实的读起。全书一共分为十二章,但并不是将它称为第几章这样的,而是根据西周的兴衰历史进程来排列的,比如西周第一,周、郑第二、齐国第三……其中孔子单列为一章,大概是因为他在我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以及他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说起孔子,书里介绍得可有趣了。换做如今的话来说那就是,孔子真是跳槽跳得太厉害了,而且,他每到一个国家,那个国家不久就会迎来“灾难”,受到内、外战乱的威胁,而这也直接影响了孔子以及弟子们的安危。所以所谓的周游列国,大概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吧。
书上说,孔子是幸运与不幸的。
幸运是说他高寿,享年七十三岁,所以哪怕五十多岁了,还可以出游,到各个国家去建立自己的学术声望。不幸则是说他的人身安危一直在受到威胁。
但不可否认,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所创下的业绩却是无人可比的。
上学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孔子的文章,有很多还要求背诵。只不过那时候的背诵,纯粹就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考试,却不曾真正的去深究过文章中的深意。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名言:
“言必行,行必果。”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俱。”
……
这些思想历经千年,依旧深刻的在影响着人们。
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孔夫子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孔夫子所追求的“大同”社会,虽然与现实相距较遥远,但梦想总是要有的,不是吗?
其实这不止是孔夫子的理想国,而是所有人的理想国。
当然了,孔子的故事只是这本《诸子与诸国: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中的一个章节,里面还有更多精彩内容,让读者去开启一场与诸子百家的跨时空重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