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写作的八种形式
李镇西
![](https://img.haomeiwen.com/i7491643/7f00467bf4372a4b.jpg)
我把有关教育的写作,简称为“教育写作”。对一线老师来说,教育写作有哪些形式呢?
以我个人的理解与实践,教育写作可以分为教育备忘、教育杂感、教育故事、教育案例、教学实录、教育论文、教育书信、教育文学八种形式。
一、教育备忘,就是俗称的记“流水账”
“流水账”似乎是一个贬义词,因为语文老师往往会向学生强调:“作文不要写成流水账。”但对于教师而言,有时确实太忙,来不及把有价值的思考和案例写下来,但不写又觉得可惜了。于是,“流水账”便成了很好的形式。少则几个字,多则几十个字,一般不超过百字,就把“想到什么、做了什么、发生了什么”记录下来了。
我现在保留着多年前的工作日志,都是“流水账”:“1995年5月4日找陈峥谈心。要点:1.塑造高尚人格(以居里夫人为例)。2.树立远大目标。3.学会治学,带动学风。”“1996年1月17日 张凌转学,向我告别,不舍,流泪。”“1997年3月2日 陪宋怡然踢足球,结束后与她谈心,鼓励她自信。”
这些文字的意义,是为有时间写作时留一个记忆的线索。这三言两语就是某个教育思考和故事的标记。根据这些标记,我们可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写下比较翔实的文章。如果没有这些流水账,某些有价值的教育经历便永远被淹没了。
二、教育杂感,就是对某些教育现象的即兴思考
教育杂感是一个不太严谨或者说比较宽泛的术语,凡是教师对教育现象有感而发写成的杂文或随想录甚至小言论等,都可以归入这一类。这是最为随意的一种写作形式。
因为“随意”,所以硬要列出几条写作要求是比较困难的。我只能大体这样说,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夹叙夹议,都是教育杂感所应具备的。教育杂感也可以描述事件,但不追求故事的完整,可能只是一个引发思考的片段,但是对片段的分析一定要有深度。
“杂感”之“杂”更多是指思考对象非常宽泛,“杂感”之“感”则是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小处着眼,往大处思考……
三、教育故事,指自己实践中发生的值得记录的有情节、有寓意的一段教育经历
写作中应注意:
1.故事应该蕴含着某种意义。或是成功的经验,或是失败的教训,或是其他方面的启迪等。
2.故事应该完整。有的老师在写教育故事的时候,往往虎头蛇尾或者结构不全。一个完整的故事,一般来说应该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几部分。
3.要尽量保持故事本身的曲折性,注意叙事顺序。
4.尽可能保持现场情景,特别是原汁原味的有价值的细节。
5.夹叙夹议,但不要过度阐释,切不可让理论分析冲淡了故事。可以写出当时的心理活动,但必须是当时的真实想法。
四、教育案例,就是对一个教育(含教学)实际过程的描述和分析
这个过程包括了具体的情景,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片段,也可以表现为一个包含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完整故事。案例选取的应是有研究价值的真实发生的事件。因此,事件必须要有典型性,即这个事件不是罕见的特例,而是几乎人人都可能遇到的,这样的案例才具有交流的价值。就故事的叙述而言,前面所谈对教育故事写作的要求同样适用于教育案例,但教育案例更侧重于对教育过程的分析。不是说在教育案例中分析议论的分量应该超过叙事,而是说这里的叙事是为了分析。或者说,在教育案例中,故事只是载体,分析议论是将其中的意义提取出来。
完整的教育案例应该包括三部分:“案例背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相关情况)、“案例介绍”(事件的经过,包括细节)和“案例分析”(事件的意义和价值),但千万不能机械地把这三部分当作文章的固定结构。只要有这三个要素,顺序是可以灵活安排的。
五、教学实录,就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完整而详细的记录及反思
教学实录最大的特点是原汁原味的现场感。说起来,教学实录是比较容易写的,无非就是忠实记录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师生的互动、讨论,有什么就记录什么。不过,在记录的方式上,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对话式,一种叙事式。对话式的教学实录,有点类似于剧本。教师的每一句教学语言和学生的每一次互动讨论都分别记录,并在前面注明“师”“生”。
比如,钱梦龙老师《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片段)——
师:同学们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吗?可以提出来。
生:“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
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
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
生:“河曲”。
师:对。“河曲”就是黄河弯曲的地方。你们看,有些问题一请教字典就解决了。还有别的问题吗?
…………
大家看,这样的记录,在形式上就像剧本,所以我称之为“剧本式”。
叙事式的教学实录,就是执教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出教育过程,类似于一个教学故事。
比如,我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实录(片段)——
学生开始读,我来回巡视。我发现有同学没有读出声,只是默看,便提醒:“要读,一定要读出声来。”
我看到一个同学在认真地勾画,问:“你勾画的是什么?是不理解的,是吧?”
“是我想问的问题。”
“很好,一会儿你就可以提出来。”
……
这样写的好处,是我可以随时写出教学过程中我的想法,而且读者读起来比较流畅。
注意无论哪种形式的教学实录,都一定要有分析和反思。
六、教育论文,就是专门论证自己某一个教育观点的文章
如何写出属于自己的有血有肉的教育论文呢?我的建议——一定要源于对真实问题的思考与研究,千万不要赶时髦。之所以要谈论某一个观点,是因为自己的教育实践中遇到了真实的问题,自己进行了真实的思考。
忠实于自己的心灵与生活的本色,不乱贴标签。即自己思考多深就写多深,所用的论据都是自己生活中的鲜活事例。
从问题出发,用思考统率,以事实说话,让数据发言。
整个文章的大体结构,可以是“问题”(是什么触发了你的思考)—“思考”(你是怎样思考的)—“实践”(如何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思考)—“结论”(最后得出怎样的启示)。
行文朴实,语言准确。
七、教育书信,即教育过程中,与学生往来的带有教育意义的信件
也许并不是所有老师都有给学生写信的习惯,但我有。我认为,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有时候交谈并不是心灵沟通的最好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书信便成了师生对话的合适途径。对学生(尤其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讲,这样做既避免了面谈的局促不安,又能与自己信任的老师进行有趣的心灵交流。不只是青春期教育的通信,对一些特殊的学生,我也通过长期保持通信,自然而然地予以引导。
所有的信件我都留有底稿。多年以后,这些书信成了我教育思考与实践最原始也最珍贵的记录。我出版的第一本教育专著《青春期悄悄话》,就是把我和学生的通信整理而成的。
八、教育文学,即有关教育的诗歌、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可能只有少数老师才热衷并擅长这样的写作。我曾经写过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不过作品都不多。这需要一定的文学基本功,对多数老师来说,可能不太适合。因为教育文学是教育写作的一种形式,所以我提一提。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对教育写作的分类仅仅是个大概,并不那么严密,只是根据我自己的写作体会,为了便于表述,姑且这么分类。
其实,养成教育写作的习惯,这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