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2181天,2023.05.10
我们常常期待他人,尤其是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如孩子、爱人、父母、兄弟姐妹、好朋友等的期待会更高一些。但,我们常常期待他人如何对我们却往往忘记了我们是怎么对待他人的。比如,我们常常希望在我们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中,孩子很懂事,很自觉地写作业,不闹人、更不缠着你要你陪他弄这玩那的;爱人下班到家后能感受到你的疲累,不仅及时送上关心、温暖的体贴的话,且还会忙着做饭。再有甚者,你用电脑工作了很久,感觉到脖子硬肩膀疼,于是朝在沙发上扣手机的爱人咳嗽一声,在他看向你的同时耸耸肩,然后,爱人就意会到你需要他来帮你揉揉肩敲敲背,于是爱人来了做了,你心满意足。如果爱人充耳不闻,或者知道了也不理会,你会怎样?生闷气、抱怨命苦、爱人的不关心等,自己和自己与他人过不去。那若换个角度看,如果你在刷视频、或与他人闲聊,这时孩子过来,希望你陪他一起玩一会儿积木,或看他画画,或躲猫猫,你很开心地放下手中的手机、停止闲聊,还是各种的说辞呢?同样,画面已转,情境中的角色互换,你爱人如你一般通过声音、目标、眼神、手势等传递他可能希望你帮他做一些事,你会如希望他那样去做吗?如果我们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他人做到;即用两套标准待人。对己怎么都行,对他人必须按标准、规则、甚至是让对方猜、意会我们的意思去做,就有点过分,有些太“自恋”。每一次听到差不多的故事~抱怨周围人的不理解、不关心,对自己不友善,自己是多么的受委屈、不被尊重、付出再多也不被看到……听上去,他们很是期待周围人对他们的“爱”和“看到”,希望得到肯定、认可、关心和呵护,他们或许付出了很多,不仅没有得到相应的肯定,反而得到更多的嫌弃和讨厌。因为,他们一面做着,一面唠叨着或骂着;一面按照自己以为的好、对为着别人,但这不是别人想要的或需要的,是一厢情愿的、出力不讨好,一面期待别人全然接受他的付出,不得有任何的歧义,否则即说别人不理解等。要么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至少是这个家的“中心”,家里人都得围着他转,听他的,否则就会各种闹,这样以来不光自己给自己找事,也影响他人的情绪,消耗着彼此的情和能量。所以,当我们以“应该”、“必须”要求他人时,想想同样的事我们是否有做到。所以,每每听到这样的故事,带给我的思考都彼此觉察和惊醒,不要成为人人都讨厌的、想要躲着的人,尽管所说所做的出发点是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