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葭湄
童年在婺源,那时还沒有植树节,至少我是不知道植树节这回事。
但故乡历史上就对树极其爱护和尊重的,许多村都有关于植树的村规。
婺源话中沒有“砍柴”,只有“拾柴”和“讨柴”,我理解古代开始就知道爱护树木、爱护植被,家中烧柴只能去“拾柴”,拾枯枝,去向山神乞讨,叫“讨柴”。
我读小学时,县城北外门有个国营的苗圃,专门培育各种树苗。苗圃只有几个管理人员,工作的员工都是招临时工。
比如拔草,成人每天1角钱工资,小孩每天5分钱工资。我们学生星期天就去苗圃拔草。我们每人拎一只小鍋大小的有盖的小竹篮,小竹篮中放一只大碗,大碗中放一碗饭,饭上面盖些菜,篮中还有一双筷子。
早上去上工时大家把小竹篮放在苗圃的灶间,于是去给树苗拔草。
当时还为同工不同酬想不通。中午大家到灶间拿自已的饭坐在门口的石头上吃饭,吃完饭到苗圃大鍋中勺点热水喝。
下午接着干,干到太阳落山才回家。下工时到苗圃办公室领一天的工资,工资按天结算。
每年春天全校老师都会带各班级学生上山种树,树苗无偿到苗圃去拿,种树当然也沒有工资。现在想来也许苗圃付工资给学校了?肥料是草木灰,每个学生从家中带点来。
到了山上,老师发树苗,每人种10棵,先用铲在地上挖个洞,洞底放点草木灰,把树苗放在洞中间,然后用泥填上就算好了。老师们手推车上有用,老师们在每棵树苗根部浇点水。
种完树大家排着队说说笑笑回学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