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
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一部分罪过。可是结果是一回事,当年的事实又是一回事;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
——《傅雷家书》
我们常常歌颂母性,当我们说到母性时,总会用温暖、包容和无条件的爱来形容,内心的感觉也是舒服的、柔软的,爱意满满的。那么,与母性相对应的父性为何如此少的被提及?第一次接触到“父性”这个词是在《傅雷家书》中,就是前面摘选的片段中提及到的“父性”。
傅雷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翻译家、作家、艺术评论家,他在58年生命中,用大约37年的时间认真工作,翻译了约500万文字的译文,包括文学、美术、音乐、政论方面的作品30多部。其中巴尔扎克的10多部小说,以及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和《巨人传》最深入人心。当然,褪去这些光环,他还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金庸先生曾这样评价《傅雷家书》:“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读傅雷家书,我们不仅了解到作为父亲的傅雷如何教导出傅聪这样一位享誉全球的钢琴家,更在一封封书信中体会到那份可怜天下父母心。
那么《傅雷家书》这本书中提到的“父性”是什么?为何“父性”会成为稀缺品?在“父性”觉醒的道路上,父亲们应该如何做?
01
什么是“父性”?
关于父性和母性,有一个大家都熟知的说法:母性是无条件的支持与融合,父性是有条件的规则与秩序。母爱限制在家庭内部,无条件意味着融合;而父爱的重要功能是将孩子拉入到现实世界,去竞争去合作,这时就不可能是无条件的。合理的条件,也意味着秩序与规则。
所谓父性原则,更多的是强调价值感、重视规则的重要性以及与社会相连结的能力;而母性原则更倾向于包容、平衡、支持。
总的来说,父亲是引领者,母亲是支持者。
但是,父性秩序与规则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这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爱与融合,只有秩序、规则与分离,那生命就会像是荒漠。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作为妈妈的我就“神圣母性”附体,对孩子总有无穷无尽的爱意,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场景下,我都发自内心的、不由自主的想去疼惜她们、照顾她们,想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给她们,还常常有一种怎么爱她们都不够的感觉。
成为父母后,如果说女人面对的是“走出家”找寻自我的困境,那么男人面对的,就是“走回家”释放父爱的困境。 有的父亲尽管回家了陪在孩子身边,但是可能是闷着头看电视这种低质量的陪伴,从根本上来说,他父性的功能是不完整的。
一般情况下,父亲需要五种功能。
-
第一种,赚钱养活太太和孩子,陪伴他们,这叫“供养”功能。
-
第二种,保护太太和孩子免受天灾人祸的侵扰,这叫“护幼”功能。
-
第三种,设定家庭规则,维护家庭结构,这叫“规训”功能。
-
第四种,传递给孩子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叫“传道”功能。
-
第五种,生理功能。尤其是有男孩的家庭,父亲的生理功能非常重要。
父性的功能是为孩子提供规则和秩序,让孩子在有序的竞争环境下,变得更强大。
02
为什么“父性"会成为稀缺品?
记得郎朗曾经说,他父亲对自己太过于严苛,为此他认为父亲是冷血的。直到后来,一次比赛他获了奖,台下的父亲眼中泛起泪花,他才知道,“原来父亲也是会哭的。”
为什么父亲们会被误解成这样?一点点去翻开一个男人,从男孩成长为父亲的历史,会发现,几乎每个男人在成为父亲前,都或多或少遭遇过情绪情感方面的阉割。情感表达能力的缺失,是男人们的最大硬伤。
几千年来,做一个胜利者或者成功者,一直是一个男人的首要任务。因为打从远古时候起,男人就开始负责狩猎和养活族人。他必须得赢,要么他杀死野兽,要么被野兽咬死。这种觅食和解决问题的习惯,经过几千年的岁月强化,早已写进了男人们的血脉里。
一个男人的首要任务是做一名成功者,为了做一个成功者,其他有关家庭琐碎的事情都可以靠后站或者靠边站,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男人“不顾家”,奋不顾身的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但是,这背后的现实是女人们在家庭的背后支撑,造就了有太多丧偶式育儿的案例。
从古至今,男人们自觉地背负着这样的期许,默默地负重前行。不成功,或者看起来不成功,是一个男人的致命伤。
作为“男人”,总是要外出“打猎”或“工作”的,甚至是不惜走得很远……但是作为“父亲”,要想着回家,还要记得回家的路,还要克服回家途中的困难……这其中所包含的,是情感、是认知、是意志,同时还有信心和责任……
03
“父性”觉醒之路孩子的价值观多半来自父亲,妈妈决定的是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模式。也就是说,对于外界事物的处理及应对方式,更多的是父亲传递给孩子的。
父亲的身份不是生而知之的。做父亲,发挥有效的“父亲功能”,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来获得。意识到这一点,是解开困境的钥匙。
做出努力虽然不容易,但选择成为父母,本身迎来的就不是一个容易的生活模式。
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样的身份,应该庆幸的是,我们还可以在信息发达的今天,通过后天学习,做出该有的努力,与妻子一起面对挑战,与孩子一起成长成熟。
下面这些事情都是父亲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的:
1、阅读
最适宜的年龄与最好的书相遇,迸发出的不仅是快乐,还会埋下一颗珍贵的种子。
2、运动
尽管经历了不少波折,但孩子运动的习惯保留了下来,也练就了他健康的体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走到哪里,都是一脸阳光。
3、陪伴
每每放下手里的工作,与孩子在一起,我的心里总是想着,这个小小的孩子需要我,我也需要他。
4、榜样
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自己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父母修炼自己,就是在修炼孩子。
5、游戏
在喜欢的事物面前,每个孩子都能够做到过目不忘,思维极其活跃,火花四处发散,精彩观点脱颖而出,儿童因而成为哲学家。
6、情商只要孩子对自己持积极的看法,对未来有乐观的态度,那父母就大可放心,这孩子这辈子不会离幸福太远。
7、学业
童年的学业,更多的是让孩子不断尝试各种事物,扩大孩子的阅读量,专注于打基础,激发兴趣,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后劲的优等生。
8、大自然
大自然不仅在智育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在丰富儿童精神生活方面也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9、学校教育
父母们要警惕凡事争第一的观念。唯分数至上者,其实并不利于孩子的未来成长。
父母与孩子的成长本质上是一场别离,我们注定是匆匆过客,但这不妨碍从此刻开始,放慢脚步,用心灵和智慧陪伴孩子,做孩子童年的守护者。
知名育儿自媒体“凯叔讲故事”的创始人王凯,是一个以育儿为事业的爸爸。他认为:“抽不出时间陪孩子的爸爸,是因为他不想陪。”
《父性》作者鲁格·肇嘉曾说:“一个男人生育一个孩子,然后逃离成为父亲的职责,这是所有时代中最经常发生,也是最阴险的罪恶之一。”
孩子是我们自己的,如果你爱自己的孩子,请多多的陪伴孩子,让“父性”护体,让合格的父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做父亲是男人一辈子的事,亦是每一个男人的事业。我坚信:一个孩子的成功与一个睿智的父亲形象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圈圈说:
刚好最近少女果痴迷于《父与子》、《装在口袋里的爸爸》,这些都是孩子和老爸之间的各种趣事儿,深得孩子喜欢。可以说故事里的爸爸们都是有强烈“父性”人格的,给与孩子的都是高质量的陪伴。
父母之于孩子,不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而是相互成长的关系,都把对方看做“镜子”,照出自己的不足,父母在完善中影响着孩子,孩子在模仿中渐渐完善自己。
在中国,对孩子的教育有点阴盛阳衰的感觉,这种现象是违背了正常的家庭结构的。
去参加家长会的时候,基本上是妈妈居多,爸爸很少。线上网课答疑,大部分都是妈妈们的陪伴。可喜的是,现在爸爸也意识到了自己对孩子的作用非常大,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正视现实,作为父亲,除了要考虑赚钱这件事,更要反思自己是否有力量去支持这个家庭,能否让家庭和谐发展,让孩子在一个稳定且健康的家庭中茁壮成长,只能说任重而道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