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暴露了你的内在
2020,真的很不顺,一开年就给大家来了当头几棒。而现在最受关注的无疑是新型冠状病毒。
全国人民大部分都被困在家里了。广大人民直呼无聊,称“不出门的愿望实现了,却发现没有想象中快乐”。
刷朋友圈,有关疫情间在家感到无聊的占了朋友圈的大部分空间。细品你会发现,总有一些人一天发上好几条,也有人三十多天保持沉默。
三十多天,有人百无聊赖,仿佛受了巨大磨难。刷视频,追剧追番,作息十分不规律。他们平常说希望不要上班,在家待上一个月,自己就可以在床上躺一个月,仿佛对这样的生活无比向往……然而,真的放了一个月假,他们又开始嚷着上班。
这样的人甚至让人觉得可怜。因为他们像是被安排进了衡水中学(但至少衡中大部分孩子知道怎么样分配学习时间),每天只会做别人安排好的事。自由的大门向他敞开,他却挪不动脚。
他们没有了自己的追求,也放弃了那些有意义的爱好,整个视野几乎都聚集在屏幕上。
反观另一批人,过得很充实,也过得很快乐。刨去无法上班赚钱的的烦恼,他们有了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他们除了处理日常工作,可以花上一两个小时练练琴,一两个小时画画,一两个小时看看书,一两个小时做些自己爱吃的,再花一两个小时做个手工,唱唱歌。他们的生活,会比平常过得还要好。
有人说,疫情不过几个月就会过去,又不会总有,花那么多时间仅仅为了想和几个呀有什么用?
如果只是为了这几个月,确实没什么用。
可是,你身边的任何事情都是可能消失的,唯有你的内在,你的兴趣爱好是可以伴随你一生的。他们还可能陪你度过最艰难的时期。
举个例子。
A和B是两个生活经历相似的姑娘,二十出头的他们都失恋了。
A失去了最心爱的人,感觉生活中失去了希望,整天抱头痛哭,喝酒买醉;刷视频,刷小说,放下手机,便又想起难过的往事。生活一塌糊涂。
B同样失去了最爱的人,也十分伤心。但是与A不同,B习惯于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弹琴画画,由此来分散注意力,渐渐地忘掉了不美好的这段过去,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过了几年,两个人都找到了伴侣。A找到的那位和A一样,业余习惯以耍手机来消遣,来消磨时光,心情不好了就约上一群狐朋狗友喝酒。
而B的伴侣,和B一样有自己的爱好。他喜欢小提琴,能够与B合奏喜欢的曲子;喜欢足球,跑步,所以会教B足球,而B有时会教他画画,两个人会一起读书,心情不好的时候会互送名言。
过了几十年,A和B的另一半都去世了,孩子在很远的城市上班。A每天只能做做家务发发呆,B除了家务还能做自己爱做的事。最终,A早早得了阿尔茨海默症,B幸福度过晚年生活。
故事是虚构的,但是我相信在生活中,你身边一定有人是A或B的原型。
懂得艺术的人,会把艺术化为一种内在修养,把美好带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有人说:“我都这么大了,怎么培养?”
很简单,培养兴趣首先需要多尝试。疫情在家有了时间,可以试试自己画画,学门外语,写写文章,做点手工,或是等疫情过去后尝试各种户外运动或乐器类……当你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或天赋所在,就可以去报兴趣班或进行自学。
又有人说:“这种事浪费时间浪费钱,我干嘛要花这冤枉钱?”
如果你是为了培养爱好而培养,对于你来说肯定是很浪费的。但这就好比许多年轻人,喜欢买奢侈品。喜欢口红,便花上几千几万地去买几套自己用不上的那么多只口红;喜欢球鞋的就花个几万十几万买aj。而对于不感兴趣的人来说,一味地追求奢侈品就是一种浪费令人难以理解。而如果你找到自己可以提升自我的热爱的活动,就如同你开始追求这些奢侈品,便会不惜金钱、时间地去实践。
(文章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官方或他人的意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