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说到,在平常的学习中,最珍贵的东西是啥?不是那些符合理论的东西,恰恰是那些看着奇怪,例外的东西。这些东西,原来的理论解释不了,你恰恰不能忽略它,因为它很可能是下一个创新的苗子。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医学的真相》,里面就提出了一样的观点。
在医学实践中,很多突破都是从研究例外开始的。
比如说,儿童自闭症,就是那些有明显社交障碍的孩子。刚开始医学界普遍假设,这是因为父母对孩子冷淡导致的,这符合我们的日常直觉和统计上的结论,觉得自闭症孩子的母亲通常就是对孩子比较冷漠。
为此,当时的人还发明了一个词,叫“冰箱母亲”,可能是说她冷冰冰。那随后就有一系列的治疗方案,针对孩子的父母来下功夫,甚至要求这些孩子离开他们的父母。
但是,并不是所有父母冷漠的孩子都患上了自闭症,这就是例外。甚至有些自闭症儿童的兄弟姐妹,和他们生活在一样的家庭,都没有问题。
你看,这就是原来的理论解释不了的例外。
后来果然,医学进步了,发现自闭症的真正源头是基因上的,跟父母和家庭没有什么关系。之所以自闭症儿童的母亲显得比较冷漠,是因为孩子冷漠,引发了父母的冷漠,这是个结果,而不是原因。
你看,这就是抓住例外进行研究,最后引发理论突破的一个例子。
还是回到这本书,叫《医学的真相》,作者叫悉达多·穆克吉,是一个印度裔的美国人,在癌症治疗上是个大牛人。他曾经写过一本名著叫《众病之王:癌症传》,这本《医学的真相》是他的新作。
在这本书里,他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知识是什么?
我们这代人通常认为,知识就是书上写的,老师教的那些信息呗。但这种知识,只是知识大海中的极小一部分。
《医学的真相》这本书一开头就问,医生到底是靠什么知识在工作呢?你可能会说,废话!那些人上了七八年医学院,上的那些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一大堆课,不就是凭这些知识在工作吗?
作者说不对,医生在工作时用的,真正最有用的知识根本就不是这些医学院里学到的东西,那是什么呢?
这本书里,引用了一位医生的话说:“根据完备的信息做出完美的决定很容易,而医学却要求你用不完备的信息作出完美的决定。”
什么意思?
原来,知识是分成两种的 。
一种是书上写的知识,它是确定、固定、完备、具体的;还有一种知识正好相反,它是不确定、易变、不完备、抽象的。
医生在医学院学的就是第一种知识,而如果他想当一个好医生的话,就必须有第二种知识,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临床智慧。医生必须在信息不确定、不精准、和不全面的条件下进行治疗。
作者举了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有一个病人的肺部病得很严重,来看医生。解决方法之一就是要用一些医疗用氧,于是就给这病人开了家庭用氧。氧气是用氧气瓶装的,很沉,需要专门的公司配送上门,所以需要病人提供家庭住址。但是这个病人是一个无家可归者,没有住址。但是医生开了这个方子,他又不好意思说,所以胡乱提供了一个地址。第二天,等配送公司打电话来,说找不到地方送货啊,医生才恍然大悟。
你看,并不是医疗知识的问题,是你对病人全面情况的了解稍微缺了那么一点,所以治疗这个病人的目标就不能达成。
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个病人,住在很好的中产阶级社区,是个挺体面的人,至少看上去是这样。但是他最近突然体重剧烈下降,人已经到了很虚弱的程度。医生的第一个怀疑是这个人得了癌症,然后就查,能做的检查全都做了,也没发现什么癌症。这就难办了,病人的体重还在下降,但是找不到原因。
有一天,这本书的作者就是穆克吉医生,突然偶然发现,这个病人在和另外一个人聊天,那个人是一个穷人社区的,是一个吸毒的瘾君子。看到这一幕之后,真是电光火石的刹那,医生就明白了,这个病人很可能吸毒。
然后就对这个病人进行了另外的检查,果然,他体重剧烈下降的原因是因为吸毒,因此患有艾滋病。要知道,这个病人是住在中产阶级社区的,样子也很体面,医生通常是不会怀疑他得艾滋病的。
你看,如果没有这些相关知识,医生就不会钻在死胡同里出不来。而反过来看,如果不认识另一个吸毒者,医生也没法恍然大悟他可能是艾滋病患者。知识在这个例子里面起到的作用,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所有的这些知识,都和书本上的医学知识无关。
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说过一句话——医学其实是一门不确定性的科学和可能的艺术。
我们通常认为医生是知识分子,也有博导啊教授啊之类的称号,但是医生不是典型的那种知识分子。典型的知识分子,只要求知就可以了,搞不清楚就继续搞下去,也没谁逼他们。
但是医生不行。病人就坐在你面前,你要解决他的问题,你拥有的时间非常有限,你必须在信息不确定、不精准和不全面的情况下做出抉择。
其实,只要不是专业的知识分子,知识在我们的世界里就是这样的。
我们在向自己的目标挺进的时候,知识是我们随手抓起的工具,不是越精确、越完备、越体系化就越好。
说个题外话,很多人质疑我在做的这件事的价值,说体系化的知识才有价值啊,你天天讲碎片化的知识,什么用都没有。
诶!罗胖表示不服,我们今天说的,就算是一个回答。
这就像《哈利·波特》里写到的,魔法老师问那个小女孩赫敏,说你是否想学习魔法的法则,然后以此作为终身的事业呢?
赫敏说,不,我要掌握魔法的法则,然后为这个世界做点好事。
对啊,知识本身并不是目的,知识只是工具,我们要拿起它来,做一点好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