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正子得到消息,连忙进宫来见鲁平公,询问君主为什么又不去拜访孟子了,鲁平公就把原因告诉了乐正子。
乐正子说:“孟子哪里有逾礼的行为啊!他父亲去世的时候,孟子的身份是士,所以祭器用了三只鼎,他母亲去世的时候,却已经位列大夫,所以祭器有五只鼎。”
鲁平公说:“不是指这个,我们是说他母亲所用的棺椁和陪葬的衣被要精美得多。”
乐正子争辩说:“这也不是逾礼,因为孟子后来有钱了,有能力为母亲置办更精美的随葬物品。”
可是,乐正子一个大臣说的话,却没有嬖人臧仓的话管用,鲁平公终是不见。
乐正子于是来见孟子,不好意思地向孟子解释说:“我先前向鲁平公推荐了先生,鲁平公已经决定来拜访先生了,可是臧仓从中阻挠,所以鲁平公最后还是不来了。”
孟子回答道:“他决定来拜访我,是您推荐的;他又改变了主意不来了,是臧仓阻止的。其实,来还是不来,不是别人所能左右的。我和鲁平公最终无缘相见,这是天意,不是臧仓所能阻止的。”
孟子这段话其实非常重要,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所以才会把罪过推到臧仓这个人身上,甚至发明了“臧仓小人”这个成语。
孟子的话其实很清楚,鲁平公来不来见他,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他自己,而不是乐正子和臧仓,进一步说,他有没有把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大事,放在其他具体的事情之上,就是鲁平公有没有这样崇高的境界。
如果鲁平公有这样的境界,那么听到孟子在鲁国,鲁平公自己就会来见孟子,而不需要乐正子的推荐,他也不会因为臧仓的几句闲言碎语就打消了前来的念头。
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天意。孟子所谓的天意,不是听天由命,消极应对。而是说,鲁平公不能顺从天命,没有实施王政的理想。否则,大凡孟子对他还抱有一丝希望,孟子也会主动去见他,而不会在乎谁主动的问题,就像他去见梁惠王和齐宣王一样。孟子之对鲁平公不抱任何期望,其实也是孟子越来越对那个时代感到失望。
我们再谈一下小人,小人并不一定是罪大恶极的人,甚至不是怀有恶意的人,像臧仓这样,他对孟子往日无仇,近日无怨,对孟子也不可能有太多的了解,不可能出于打压孟子的目的,而阻止这次约会。
但是,他有私心,就是抓住一切机会,讨好自己的主人,以表忠臣,他才不会管什么国家大事呢!身边的下人大凡如此,所以作为领导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领导者一般不和身边的服务人员谈论国家大事,道理就在此。历朝历代都有禁止内臣外戚参与政事的规定,道理也在这里。
真正的君子,他不会被身边的小人所左右。如果被小人所左右了,那么所谓的君子,其实他的心中还有那个“小”,胸怀一定还不够“大”。
【《孟子》简读之梁惠王篇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