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云 . 游』跟着醉翁,游琅琊

『云 . 游』跟着醉翁,游琅琊

作者: 云行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22-07-08 12:14 被阅读0次

去琅琊寺,要走很长的一段山路,那山路叫做琅琊古道。

那条古道的两侧,是茂密的树林,这时节,树木才发新绿,淡而薄地刚刚将山林覆上。那绿色,远未老练,是翠翠青青的,也是蓬蓬勃勃的。六一先生在他的《醉翁亭记》中,说山中的“四时”时,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似乎有些贴切这山林,似乎又不像是。

一路上我就在想,六一先生来到这琅琊山,并留下这篇千古佳作的季节,又会是山中的哪一时呢?

单看这“四时”之句,前两句写得生动,后两句写得泛泛,确应像是春夏之时游山后的心得。而让滁人能有往来不绝之游、太守能有觥筹交错之乐的时令,似也应在春夏之交更适宜些。如此来看,六一先生所见的琅琊山,就要比我眼中所见的琅琊山,更加的“阴翳”了。

所谓“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其实我们也能从那篇《醉翁亭记》中,读出六一的一份欢喜,或许那份欢喜,就是六一先生写给那片春山的。

尽管我去琅琊的时节,要比六一先生早一些,但依旧能从满山的春色中,寻到六一先生游山时的那份欢喜。如此一路走来,穿过题有“蔚然深秀”的石门,就到了深秀湖。

覆着新绿,山形缓斜的琅琊山在这里三面相围,深秀湖便是它捧着的,哪舍得放下的碧玉盘。琅琊人,不枉费这块美玉,精雕细琢过后,便有了一座九曲的桥,一座湖心的亭,有了于湖畔顾盼流连的水榭与楼阁。那玉盘呢?也不枉费琅琊人的用心,将云影、山影、树影什锦着盛下,用满池的柔波搅碎,用沉静的时光冷藏,再点上几滴空山的鸟鸣,调上一缕野芳的幽香,一盘包含“山林之乐”的风景沙拉就做好了,端到了你的面前。

就便叫它深秀吧,不知能否合上你的口味?

我想,在那湖心的小亭里闲坐一日,定能领略到六一笔下“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的“晦明变化”了。只我不能如太守 “朝而往、暮而归”,可以细细把玩“山间之朝暮”,我只是过客,满眼的风光未必参透,就又要匆匆上路了。

琅琊寺,就藏在琅琊古道上,“望之蔚然而深秀”的密林里,随着密林被古道慢慢地剥离,它便也半推半就地露出了真容。三洞的山门踞在高高的石阶上,当中的门额上,高悬着“琅琊古寺”的牌匾。只清水墙上迭砌的青砖,不无尴尬地逗露着,古寺的新。

琅琊寺始建于唐大历年间,唐代宗曾赐名宝应寺。宋代几经扩建,宋太宗更赐匾“开化禅寺”,琅琊寺遂成为东南名刹。然而兵燹战乱也是名刹难以逃过的劫,宋代的开化寺便毁于元末的战火。其后明代洪武年间的僧人做了恢复,又在清代咸丰年间毁于战火。

如今的禅寺,多是在清光绪年间重建的,更有部分建筑,就出自现代工匠之手,称之为“古”却有些勉为其难的。不过,估计是预见到了,我这样游客的挑剔,寺中大门上早准备好了的一幅楹联:

古寺犹存明季石,

山门尚有建康砖。

呵呵,什么叫做传承衣钵,重要的是在于衣钵,还是传承呢?我们看得到的,只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我们看不到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递。或许一个寺,就生存在一种传递着的精神里。时间,是每一座有形建筑的毁灭之火,在漫长的历史中,它们终将倒塌,成为废墟。时间,也是每一个无形精神的冶炼之火,经得住捶打的会百炼成钢,经不住捶打的会泯灭于历史的长河里。

而这一条条或至今传承,或早已消亡的精神纽带,不正是文化的意味所在吗?这一个个点滴文化汇集到一处,或许就该叫做,文明。

走过钟楼,走上浓荫掩映、高高的石阶,便到了天王殿。在天王们狰狞目光注视下穿过去,是一座清静的院落,院落的另一边,是依山建在更高处的大雄宝殿。殿前有檐廊,我卸下沉重的背包,疲惫的倚坐在廊下,静静地听着殿内的诵经之声,不时会有铜铂突然撞响,像是提醒这个世界的清净,并非永恒。

不知从什么地方,飘来桂树的清香,我知道现在还远没到桂花时节,那香气只是淡淡的,飘忽而来,又飘忽而去,似这天气里欲来还未到的烟雨。

那庭院中,有一个不大的水池,一座汉白玉的小石桥在池上跨过,三、四位男女游人站在桥上,专注地向池中投着硬币。而后无论成与败,高兴与失望,都化作浅淡窃窃的笑语,那是这份天国的沉静中,所掺杂的来自尘世的欢喜。

我坐在高处静静地注视着他们的游戏,而坐在比我更高地方的古佛,它是在听着殿内的诵读,还是在看着殿外的游戏呢?或许他也会在正襟危坐间,为看到简单真诚的袒露,而有了拈花一笑吧。

出了琅琊寺,再要爬上很长的一段山路,才会到达南天门。

这段山路,很费体力,因而爬上来的人不多。即便上到南天门的游人,也多已是汗流如雨,气喘吁吁了,因而我甚是怀疑,写《醉翁亭记》的那趟游山之旅中,六一先生是否会上到这里?

而过南天门再往上,便是琅琊山的主峰——花峰的极顶了,当然即便这里的海拔高度,也不过是三百来米。

花峰上有三层的会景阁,登上去,茫茫无尽的琅琊风光,尽展眼前。只登上琅琊之巅时,正是山雨欲来之时,远处的青山翠岭,尽被云雾遮绕了。据说,天气晴好的时候,站在这里可以放眼望到长江和南京的钟山,只我今天是无缘这壮丽的景色了。

游过了山上的紫霞宫后,“盼”了一天的山雨终于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

起先不觉是雨,只听得头上一阵阵鼓点般细碎的乱响,仰面瞧时,才有穿过密叶的雨丝悄无声息地溅落在脸上,带着林间清爽的气息,冰冰凉凉而又湿湿滑滑地,沁人心脾。

小雨紧了我的归程,我混在一队春游的学生中匆匆忙忙地下了山。林间的小路,曲曲折折,前方不远的游人,就已经被密林遮掩了踪迹。鱼贯而行的学生们,“前者呼,后者应”,不时会溅起一片笑声,在空寂的山林中回响。

蒙蒙的细雨......湿滑的石板路......清醇的欢笑......苍翠的山林,一切在将告别琅琊时,定格成最可人心的一幕。

《醉翁亭记》中说,“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会装着一个太守吧,而“太守之乐”也便是每人心中自得的一份欢乐吧?

而“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北京朝阳群众,云行笔记也。

----------------------------

我是云行笔记,在此潜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让我们来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

相关文章

  • 『云 . 游』跟着醉翁,游琅琊

    去琅琊寺,要走很长的一段山路,那山路叫做琅琊古道。 那条古道的两侧,是茂密的树林,这时节,树木才发新绿,淡而薄地刚...

  • 『云 . 游』琅琊小记① 醉翁

    说过“江苏无山”,可一进到安徽境,就有山了,山虽不高,走的确是正宗的山路,曲曲弯弯又曲曲弯弯的。盱眙到滁州,地图上...

  • 醉翁亭

    七绝·游醉翁亭 其一 琅琊秀秀远山青,泉水潺潺禀九灵。 翘起虬檐飞酿上,...

  • 说走就走的旅行

    双休日,朋友一个电话,燕子背起行囊出发啦! 行程一:琅琊山 安徽滁州市琅琊山 醉翁亭 行程二:凤阳自驾游 凤阳福利...

  • 学生习作

    (一)同“醉翁”游亭 醉翁之意不在醉,而在乎山水之间也。 ...

  • 游琅琊山

    时维正月,序属初春。携友人而游琅琊,伴欢心而立醉翁。峰回路转之间,人潮连山路不绝,清风与铜钟共鸣。临立南天,环滁皆...

  • 醉翁操

    欧阳公于滁州游琅琊幽谷,飞瀑鸣泉,声若环佩。美妙动人,乐而忘归。后太常博士沈遵,依自然之声,谱为琴曲《醉翁操》。但...

  • 游琅琊

    图文/金赛月 绿道伸山谷, 琅琊胜地游。 一轮天上月, 永远驻心头。 注:新韵。

  • 游琅琊

    白沙溪上跨桥梁, 倒映水中泛金光。 青山绿水如财宝, 辛勤劳作最时尚。 注:打油诗。 照片来自茶凉不喝,衷心感谢她...

  • 游琅琊

    溪水缓缓流,雨润海棠羞。 越岭观白龙,陶醉几时休? 注:打油诗,照片拍摄于琅琊。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云 . 游』跟着醉翁,游琅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mtv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