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读书
《揭秘现代男人女人社会地位如何形成及怎样渗透到生活,工作和爱情婚

《揭秘现代男人女人社会地位如何形成及怎样渗透到生活,工作和爱情婚

作者: 健康管理师吕文彬 | 来源:发表于2021-08-25 14:09 被阅读0次

社会感和权力需求,它们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态度,并指导他采用不同的方式获得安全感,迎接人生中爱情、工作及社会这三大挑战。——阿德勒

《揭秘现代男人女人社会地位如何形成及怎样渗透到生活,工作和爱情婚姻的》

(一)两性差异与劳动分工

我们已经知道有两大需求影响着所有的心理活动。这两种需求即社会感和权力需求,它们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态度,并指导他采用不同的方式获得安全感,迎接人生中爱情、工作及社会这三大挑战。要想对人的心理有所了解,那么我们就必须习惯于从研究这两个因素的量与质的关系入手,对心理现象做出判断。社会感和权力需求的相互关系是人们理解社会逻辑程度及对社会生活的劳动分工服从程度的决定因素。

劳动分工是维持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个人都会贡献出一份力量,那些不履行义务或否认社会生活具有价值的人,将成为整个社会的敌人,并失去同伴。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那些利己主义、喜欢恶作剧、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都是害群之马。较为特殊的就是那些性格怪异的人、流浪汉或罪犯。公众已经深刻领悟到它们是与社会生活相违背的,因此对具有这些性格特征的人十分排斥。一个人的价值由对他人的态度及所参与的劳动分工程度所决定。对于这个社会的认可,促使他对其他的人产生影响,因此他本身也具有了重要性,成为维系社会发展的众多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一日这些链条出现问题,那么人类社会必将受到影响。一个人的能力决定着其在整个人类社会的位置,由于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过分追求,人们把错误的价值观引进到正常的劳动分工中来,因此使得这一真理变得难以让人们理解。

对优越感的过分追求将搅乱整个社会的创造和发展,并使我们形成错误的价值判断标准。人们由于不满于自己本来的位置,不愿在原来的位置上维持下去,因而搅乱了社会的劳动分工。此外,一些人的野心和权力欲望妨碍了正常社会的生活和工作,也给劳动分工增加了难度。同时阶级差别同样带来无数的纷争,更为劳动分工增添了很多困难。此外权力和经济利益也影响着劳动分工。人们给某些有权势的阶级保留较好的位置,而其他阶级的个体则被排斥在外。这些社会结构中的因素是劳动分工不能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因,他们不断搅乱已有的劳动分工,给一些人以特权的同时又使另一些人受到奴役。

两性差异带来了另一种劳动分工。由于男女两性在体格上存在差异,因此男女被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以使他们与工作做到最大程度的匹配。这种劳动分工根据个完全客观的标准制定,只要妇女解放运动没有超出这一逻辑范围,那便是合理的,也应当支持。这种劳动分工没有剥夺女人的权力,也没有搅乱男女间正常的自然关系,而是提供给男女双方最适合自己的劳动机会。这种劳动分工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稳定成形,女人负责其中的一部分工作,那么同样,男人也在能够更好地利用自己能力的位置上工作。只要根据工作能力差异,做到人尽其才,保证各自的体力和脑力没有降低或损害,这种劳动分工就是有意义的。

(二)男性在当今文化中的支配地位

文化朝向个人权力发展的结果,使劳动分工进人一个自然而形成的歧路,歪曲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特别是社会上某些希望维护特权的人和阶级的努力,更加快了这一错误的进程。最终的结果就是男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一再被提高。劳动分工不仅使男人这一特权群体的利益得到保证,而且还使他们拥有支配女人的权力,其结果就是自高自大的男人占尽了好处,为了维持他们令人愉悦的生活方式,安排着女人的活动,将那些自己不愿从事的工作分配给女人。

目前的情况就是,男人一直在努力掌握支配女人的权力;而女人又对男人的支配权相当不满。很容易想象,在关系甚密的男女两性之间,这种持续的紧张最终将导致个体心理上的不协调和严重的生理疾病,双方都将处于痛苦之中。

所有的制度、传统文化、法律、道德及习俗都向人们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享有特权的男人为了延续他们的光荣,决定着和维持着它们的方向和发展。这些风俗甚至延伸至幼儿园中,对儿童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影响。

但我们不能否认,虽然儿童可能对这些关系没有太多的了解,但其感情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它们的影响。这很容易通过调查发现,比如给一个小男孩穿女孩子的衣服时,他就会很生气,瞪着眼怒视你。一旦儿童的权力需求达到一定程度,他就会表现出一种男人天生的优越感,认为作为一个男人本该如此。我们已经提到,现今的家庭教育过分夸大了对权力的追求欲望,随之而来的自然是父亲这一家庭权力象征的人物对于维持和夸大自身男人特权的愿望。与母亲无处不在的照料相比,父亲的神秘出入行为更令儿童感兴趣。

儿童很快就会意识到父亲在家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他是如何调整全家的步调,如何安排家中的一切的,他一直都是以一家之长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这样看来,父亲在家庭中似乎一直都是强而有力的角色。在有些孩子的眼中,父亲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是绝对标准,他们认为父亲所说出的一切都是定律格言,是不容置疑的。在强调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时,他们总会以爸爸曾经这样讲过作为证据。即使父亲的影响并不那么明显,儿童也会从父亲承担着家庭的重担这一点上认识到父亲的主宰地位。而之所以是父亲肩负着家庭的重担,是因为劳动分工的结果,目的是使父亲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能力。

从男人掌握支配权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现象并非自然形成的。无数法律都是为了保证男人的支配权就证明了这一点。这也从侧面表明,男人的支配权在没有得到法律的强制保护之前,还存在特权并不掌握在男人手中的时代,历史上的母系氏族即是一个事实证据。在母系氏族中,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母亲、女人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尊重母亲崇高的地位是氏族里男人的职责和义务。某些习俗和习语仍然带有这种古老制度的色彩,比如介绍陌生男人给儿童时,都会让儿童称他们为“叔叔”或“堂兄”。从母系氏族向男性主宰过渡的过程中一定充满着战争。那些一直相信自己的特权和优越感是上天赋予的男人们,一定会在得知他们是依靠斗争获得这些特权而非一开始就拥有这一情况时,感到非常吃惊。男人大获全胜便意味着女人被征服了,相关法律的建立健全证明了这一征服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且充满了困难。

男性的主宰地位并非天生的。许多事实证明,这种主宰地位是原始部落间不断征战的结果。男人所担当的武士角色在持续不断的厮杀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之后,他们又凭借获取的优势巩固其领导地位,达到他们成为主宰的目的。随之出现的是男人具有财产权和继承权的确立,这些共同构成了男性占据主宰地位的基础,因为男人财产的聚敛者和所有者。

这一点无须查阅资料,成长中的儿童便会知晓,因为在他的成长经历中,无时无刻不在感觉到男人是一个家庭中的特权成员,即使他对那些历史资料一无所知。即使家长洞察到这一点,想要扭转这一自远古年代发展下来的男性特权现象,认为人人平等,并做到以礼相待,在这样的情况下,儿童也仍会有男人是家庭的特权掌握者的认知。

自从一出生开始,儿童就已经对男人占据优势特权耳濡目染,也早已习惯了。由于他是个男孩,因此在他出生后受到欢迎。大多数父母都更喜欢男孩,因此男孩也更受欢迎。儿童一直清楚正因为他与父亲一样都是男人,才享有更多的特权,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旁人的讨论强化了他的这一认知,使他形成男性角色更为重要的观念。

雇用女仆从事低下的工作这一习俗也强化了个体的男性掌握支配权的观念,最后使他认为所有女人都认为她们不应与男人拥有同等的权力。在结婚前所有女人都应问她们的未婚夫这样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男性支配权,特别是在家庭生活中的支配权?”尽管没有人真正回答过这一最重要的问题。有的女人会有追求平等的愿望,但也有一些人已经断绝了这样的想法。而对于男人,我们看到的是他们从儿童时期就坚信自己将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认为这是自己必须完成的职责,因此他们只关心生活中那些有利于提高男人特权的反应。

所以说,儿童可以体验到男女交往间的所有情形,并形成对男女关系的认知。对于女性的本性,在儿童的认知中,她们大多扮演着令人同情的悲哀角色,男孩并不认同这些角色,他们的发展具有鲜明的男性色彩。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他认为只有那些具有男性特质的和符合男性态度的目标才值得为之奋斗。这些权力关系中表现出的典型的男性美德,都明显地揭示出其起源于男性。虽然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根据性别对性格进行划分是公正的,但人们仍会将一些性格特征看作男性的性格特征,而另一些则被视为女性的性格特征。即使通过比较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心理状态的差异,似乎可以找到一些证据证明这一划分方式具有一定的公正性。但是要知道,我们所谈论的并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为形成的,我们更多的是在描述这一现象本身。由于被划分到某一特定的群体内,个体的行为模式受特定的权力概念制约,而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发展,因此他们的表现便会存在差异。这些权力概念为他们指明方向,并迫使他们去寻找自己的位置。“男性的”和“女性的”这一性格特征的区分标准是不正确的。这两种性格特征都是为了完成对权力的追求而产生的。即具有诸如顺从和逆来顺受性格特征的人,也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其对权力的需求。即使两个人身上都有对权力的需求,相较而言,听话的儿童比不听话的儿童可能拥有更多的优势,也更能引人注目。我们之所以难以洞察到其心理活动,主要是因为个体对权力的追求常常是以较为复杂的方式展现出来的。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男孩的男性身份成了他的一个重要的职责。他壮志满怀、渴求权力和优越感,这不容置疑地促使他去做一些符合其男子汉大丈夫形象的事情。仅仅知道自己的男性身份,对许多渴求权力的孩子来说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做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确实是男子汉,正因如此他们渴求掌握特权。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们既要竭力做到出类拔萃以显示自己的男子汉气概;又要尽可能地横行霸道,来向周围的女人展现他的男子气概。他们会根据遇到的阻抗的程度,决定是采取粗野顽固的反抗行为,还是以诡计和狡诈来达到他们的目的。

既然大家都总是按照享有特权的男人的标准来进行衡量,那么也就不奇怪人们也总会用这种标准来衡量、鼓励男孩了。最后男孩便会按照这个标准来审视自己,并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男子气概”或是否可以称得上“大丈夫”。现在,所谓的“男子气概”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其本质不过是一种满足自己自私自恋需求的东西,它凭借诸如勇气、力量、责任等表面上积极的性格特征,赢得胜利,获得荣誉、头衔,使自己变得冷酷、坚强以抵抗对“女性”倾向的渴望等,而给人以优越于他人或高人一等的感觉。获得支配权在他们看来是一种男性美德,因此他们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斗争着,以赢得个人的优势地位。

因此,男孩们会向成年男人,特别是向父亲学习,形成自己的性格特征。我们发现这种人为滋长的妄想在社会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很早开始,男孩就被督促去赢得权力和特权。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气概”,而在不良的情境中就会变成粗鲁、野蛮和残忍的行为。

因此,成为一个男人所得到的种种好处是非常诱惑人的。所以我们不应惊讶于许多姑娘的理想就是做一个男人,尽管这一理想无法实现,但她们将其作为判断她们行为的标准,或作为自己言行的一种参照模式。在我们的文化里,似乎所有女人都梦想成为男人!她们表现出一种急切的渴望,想要在男孩子的游戏和活动中大显身手。她们爬树上墙,喜欢与男孩子一块儿玩,讨厌一切“女人气”的活动,并远远避开,她们只有在男性喜欢的活动中才能得到满足。当我们明白对优势的追求更多地表现在事物的象征意义上而不是具体的活动上时,那么就能更好地理解人们对男子气概的偏好了。

(三)女人所谓的低能

男人习惯于强调自己的优越位置是天生的,是女人的低能所造就的,以此来为自己的支配地位寻找合理的理由。女人低能这一观念由来已久,而且广为人知,似乎在所有民族中都存在这样的观点。这种偏见与男人的某种不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不安可能在反对母系氏族的战争年代就已经形成,那时的男人确实对女人很是不安,女人是他们焦虑的来源。我们经常在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中看到相关的描述。一位拉丁作家曾写过:

Mulieresthominisconfusio(女人使男人困惑、迷茫)。在神学会的书卷中,女人是否有灵魂是一个经常被大家争论的问题,而且女人究竟是不是人的问题也在学术论文中进行了讨论。对女巫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迫害和刑罚,就见证了这些错误。在那些早已被人们遗忘的年代,人们对于这个问题有着许多难以说清的概念和困惑。真在《圣经》的原罪概念和荷马的《伊利亚特》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说法:女人是万恶之源。海伦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观点,一个女人使整个民族陷入不幸。所有的传说和神话故事中都将女人描述得道德感沦丧,指责她们的邪恶、奸诈、背信弃义和朝三暮四等。“女人般的愚蠢”等说法甚至成了法律诉讼的专有名词,这与对女人能力、勤劳和才能的贬低是一致的。

在所有民族文学的比喻、奇闻逸事、训诫和笑话中都充斥着对女人的贬低和攻击。女人被指责为心胸狭窄、恶毒、愚昧无知等。

有关女人的卑劣低下的描述,有时甚至达到了非常尖刻的程度,比如斯特林堡、莫比乌斯'、亚瑟·叔本华2和奥托·魏宁格3等人。持这种观点的队伍不断壮大,有为数不少的人也逐渐加入其中,他们认为女人应该放弃理想安于现状,他们坚信女人低下,女人就应该是谦卑顺从的。不管女人的工作价值是否与男人的相同,女人的劳动报酬始终比男人低是对女人及其劳动的进一步贬低。

通过对男女的智力和才能测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后,我们发现,在某些方面男女之间确实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比如男孩子在数学上表现得更好,而女孩子则在诸如语言一类的科目上表现出更好的天赋。男孩子在那些能够培养其具有从事男性职业的学科上表现出更多的才能,但这只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如果对女孩子的情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女人能力较差的说法是无中生有的。

每天女孩子都会听到女孩不如男孩能干,只能做一些琐碎的小事这样的话。慢慢地,她开始相信了女人天生能力差的说法,再加上童年时期就缺乏训练和准备,总有一天她会真正地相信自己的确无能。她开始变得灰心丧气。当得到“男性”的工作这样的机会时,她会以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对待这个机会,这个观念就是:她一定对这份工作不感兴趣。即使一开始她有兴趣,但很快她就会兴趣全无。就这样,她否认了之前所做的所有准备,并且已经完全放弃了。

至此,女人无能的说法也就完全正确了,无可争议。原因有两点:首先,人们往往仅根据事业的成功或仅以自己的片面之见为标准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这显然是一个错误的做法。在此偏见的影响下,我们几乎很难判断一个人的表现和能力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人的心理活动水平。

其次,女人先天不如男人这个谬论常被人视为常识而忽略,女孩一出生,听到的就是对女人的贬低和偏见,这使她无法认识到自己的真正价值,摧毁了她的自信心和做有意义的事的希望。如果人们不断地强化这个偏见,她无数次看到女人在生活中的卑微角色,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她会出现丧失勇气、回避她的职责、不愿再去解决她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现象了,也正因如此,她最终真的会变成一个一无是处的、无用的人!人们总是拆她的台。摧毁她的自尊心,破坏她的人际关系,使她对完成任何事情都感觉到绝望,使她失去生活的勇气。如果总是这样恶劣地对待一个人,而当最后她一事无成时,我们能说我们的行为是对的吗?我们应该勇于承认错误,承认自己给别人造成的痛苦。

在我们的社会中,女孩子很容易失去勇气和自信,不过实事上却有例外的情况,智力测验就曾发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事情,对一大批年龄在14~18岁之间的女孩子进行测验后发现,她们的智力比其他所有人,甚至是同龄男孩都高。经过调查后我们知道,这些女孩子都来自于母亲负责或帮助养家糊口的家庭。这样的家庭生活中,对女人无能的偏见是很少的或是不存在。她们了解母亲是如何通过勤奋工作得到报偿的,这样的结果就使她们的发展较其他人要更自由、更独立,有关女人无能的说法及相关的其他负面因素完全没有在她们身上发挥作用。

作为批判这一偏见的有力依据,还有这样一些事情:在各行各业特别是文学、艺术、工艺和医学领域有数量较大的女人们成就卓越,她们的能力超群,能够与男人在同一行业里比肩。此外,还有许多男人一事无成、碌碌无为。这样的证据有很多,并不用-一列举(当然只是表面证据),这些都能说明女人并不低能,反而是男人更低能一些。

对女人的偏见还会产生一个十分严酷的结果,那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各种观念进行不同的归类和划分,也就产生了“男性”代表着进取、有力、成功和能干,而“女性”则依仗着顺从、听话和依赖的这样一个不公正的评价。这在人类的思想中是非常根深蒂固的,范围是如此之广,以至于几乎将人类文明中一切值得被嘉奖、赞许的事都赋予了“男性”的色彩,而归属于“女性”的则是那些毫无价值或根本就是低贱的事。众所周知,说一个男人像女人是对他最大的侮辱,但如果说一个姑娘具有男子气概,却并不一定是侮辱。人们所说的话听起来似乎在暗示是女人造成了所有不好的事情。

通过更加深人认真的研究,我们发现那些看似证明了女人具有天生低能的性格特征的证据,最终都仅仅说明女人的心理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虽然我们相信,不能使每一个儿童都变得很有才能,但我们也相信,随时都能将一个正常的儿童变成无能的人,只是我们并不会这样做。不过有人却会这样做,而且做得很成功。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女孩相较于男孩更多地受到命运打击和摧残。尽管如此,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些“无能”的儿童突然间变得能力超群,让人们觉得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四)逃离女性角色

男人的明显优势给女人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使每个女人都对其女性角色产生了不满。女人的心理活动与那些被压迫而具有强烈自卑感的人一样,他们几乎有着相同的行为模式和规则,只不过关于女人卑下的偏见使事情显得恶化、复杂了一些。如果部分女人找到了某种补偿,她们便将之归结为自己性格和智力发展的结果,或是归结为自己所获得的某种特权,但这仅仅说明错误是如何相继产生的。特权使人免除职责和义务,给人以奢侈的享受,给男人以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使他们觉得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女人的尊敬。这里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理想主义,但不幸的是,这种理想主义总是任由男人点拨,并为男人的优越感服务。乔治·桑就对此做过生动形象的说明:“女人的美德是男人发明的。”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这些反抗女性角色的人划分为两类,一种是上面提到的向积极的、具有“男子气概”的方向发展的姑娘。她们富有生机,精力充沛并且志向高远,不断取得成功,努力超越她们的兄弟和男同学,她们对那些通常是男人才会进行的活动及运动非常感兴趣,并乐于参与其中。她们视爱和婚姻为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一旦身处这样的情境中,她们就会力求超越其丈夫之上,打破已有的和谐关系。她们极其厌恶家务事,并公开表示这种厌恶感,不过也有可能会装作不精于此,而婉转地推卸她们的家务责任。

这种女人用极具“男子气概”的方式回击男人的态度,实际上她们采取的是以攻为守的战术,人们常常称她们为“假小子”、具有“男子气概”的女人等。不过从根本上讲这种称谓是错误的。甚至有许多人认为,她们身上有某种先天的“男性元素”或分泌物,造成了她们的“阳刚”。然而,我们的社会历史向我们揭示了谜底,任何人都无法忍受当今社会施加于女人身上的压力和必须服从的禁忌,因此必然会有人奋起反抗,而这种反抗更多的是 以我们所谓的“阳刚”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其原因在于我们仅有两种性别角色,非男即女,人们必择其一,不是做一个理想的女人,就是做一个理想的男人。只能通过表现其“男子气概”才能逃避女性角色,反之亦然。这并不是什么神秘未知的分泌物在发挥作用,而是因为在给定条件中没有其他选择的可能了。只要两性间不能达到完全平等,我们就不能忽视女孩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也要求她们与现实生活及与当今的社会生活方式保持一致。

第二类女人是那些一生都处于听天由命状态的女人,她们对现实有着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适应能力,她们终生逆来顺受,谦卑恭顺。她们表面上能够适应任何环境,真正做到既来之,则安之,但她们又会表现得极为笨拙,终生一无所成。她们可能会有神经官能综合征的症状,这可以帮助她们在自己柔弱无力的时候得到他人的体贴关照;她们还借此机会倾诉她们所受的教育、错误的生活方式是如此脆弱无力,以至于她们随时都能被疾病打倒,最终使她们完全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她们本应该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一类人,但不幸的是她们瘦弱多病的身体,使她们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她们从来都不能让周围的人满意。和第一类女人一样,这一类女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基于对现实的反抗,包括她们的屈从、谦卑和严于律己。这种反抗已经十分明显了,即:“她的生活毫无幸福可言!”

此外,还有第三种女人,她们既不保护自己,也拒绝扮演女性角色,但同其他女人一样感觉到低人一等的痛苦,她们注定做不了生活的主角,只能是从属的角色。她们坚信女人天生低下,正如坚信男人天生高人一等,注定有一番大成就一样。她们会默许男人的优越地位,甚至会同大家一起高歌赞美男人,歌唱男人是伟大的创业者和成就者,并要求将他们放在更加特殊的位置上。她们公开向人们表现自己的柔弱感,似乎也希望大家认可这一点,以借此得到额外的帮助。不过这种态度是要不得的,它很可能会是一场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下的战斗的开端。一旦开战,她们为了报复,会把婚姻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一切都是丈夫的责任,只会丢下一句:“只有男人能做这些事情。”然后溜之大吉。

尽管女人的地位一直是卑下、低贱的,但她们却肩负着教育的重任。且只要我们看一下这三类女人在这项最为重要同时也最为艰难的工作中的状态,我们就能更加清晰地对她们进行划分。第一类持“阳刚型”的女人将会压制儿童,体罚是常有的事情,因而儿童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儿童当然会极力躲避这样的教育者。这种教育所能得到的最好结果也仅仅是一种毫无价值的军事训练。在儿童看来,这样的母亲也不是好的教育者,她们唠叨不停并且固执己见,但这通常不会取得教育效果。更危险的是她们可能会教唆或威胁女孩子学习她们,而男孩子则一生都会畏惧她们。这类母亲教育出的男人大多数会对女人存在畏惧,仿佛一生都处于惊恐中,难以恢复,并且他们认为女人无任何信用,对女人无任何信任。这样的教育的结果就是使两性间具有明显的界限,其危害我们一目了然,尽管一些学者仍在大讲什么“男性元素和女性元素的比例失调”。

作为教育者,其他两类女人也同样无力。她们过于不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使儿童很快发现这一点而不再理睬她们。面对这样的情况,母亲很可能会采取的措施是振作起来,唠叨训斥孩子,并以威胁要告诉父亲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而向父亲求援,则再次暴露出她们的不自信。她们会放弃教育这份职责,似乎证明只有男人能够从事教育是她们的唯一责任,因为在她们看来教育离不开男人。这类女人不愿在教育上多费心思,而是让丈夫或家庭教师承担孩子的教育的责任,而她们对此毫无愧疚感,因为她们相信自己不可能有任何成功的希望。

对女性角色的不满在那些以所谓“更高层次”的理由逃避生活的女人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例如修女和独身主义者。她们已用自己的行为清楚地表明自己与女性角色无法保持一致,许多女孩很早就进入商界,因为对她们来说这类工作所带来的独立感似乎是一种保护,保护她们免受婚姻的威胁。因此在这里,对工作的驱动力仍使她们对女性角色感到厌恶。

对于那些已经步入婚姻的女性,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她甘愿承担女性角色了呢?要知道,结婚并不意味着姑娘已经向她的女性角色妥协。有一个典型案例,说的是一个35岁的女人。她由于神经衰弱来找医生医治。她是家里的长女,父亲年事已高,母亲是一个年轻骄横的女人,两人结婚较晚。母亲年轻貌美,却嫁给了一个老头子,这一点引发我们的猜想,即对女性角色的厌恶感一定在她父母的婚姻生活中发挥着某种作用,因为她父母的婚姻并不幸福。母亲治家严厉,一定要别人服从她的意志,他人高不高兴全不在意,在所有问题上,老头子都会受到妻子的压迫,没有丝毫还手之力。这个女儿讲述说:母亲不让父亲在沙发上躺着休息,因为她有着一套最合她心意的“治家之道”,并且一定要严格执行,这个治家之道就是家庭中的绝对的法律,无人可以质疑。

女儿是她父亲的掌上明珠,而且是一个很能干的女人。另外,她母亲一直对她很不满,并且与她对着干。后来,她母亲又生了一个弟弟,这个弟弟便成了母亲的宠儿,母女之间矛盾越来越多,开始变得让人无法忍受了。作为女儿的她一直觉得父亲是她的靠山,不管他如何迁就、忍让母亲,只要女儿的利益受到威胁,他就一定会挺身保护女儿。而母亲并不如此,反而与她对着干,也正因如此她开始从心里憎恨母亲。

在母女之间的激烈冲突中,女儿把母亲的洁癖作为自己的攻击目标。因为母亲有很严重的洁癖,哪怕是女仆碰过的门柄也一定要擦得特别干净。为了和反抗母亲,这女孩子故意衣衫不整、一身肮脏地四处走动,想尽一切办法把家里弄得的乱七八糟、凌乱不堪,并从中获得报复后的快感。

她身上的那些性格特征,与她母亲所期待的完全相反。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性格特征并非完全从父母那里遗传而来。如果一个孩子所形成的是令母亲厌恶至极的性格特征,那么,一定有一个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计划隐藏在这些性格的背后。母女间的仇恨一直持续到今天,人们难以想象她们那种不共戴天的冲突。

在她8岁时,家里的情况如下:父亲永远站在女儿一边,而母亲则成天板着脸在家里四处转悠,严厉地命令大家听从她的指令以推行她的“治家之道”,或训斥女儿。而女儿一直对母亲满怀怨恨,立即展开反抗,用绝妙的嘲讽击败母亲。与此同时,她弟弟的心脏瓣膜病则使母女间的冲突更加激烈复杂。一直倍受宠爱的弟弟是母亲的心肝宝贝,并且因患病使得母亲更加关心他,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现在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父亲和母亲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一直存在冲突,而小女孩就是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中。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她突然得了神经衰弱,没有人知道原因。事实上,她的病一方面是由于她对母亲的敌意,总希望母亲倒霉,另一方面则是为有这样的想法感到愧疚而倍受折磨,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她的一切活动都受到了影响。最后,她转向宗教寻求安慰和解脱,但情况并未有所好转。过了一段时间,她不再诅咒母亲不得善终了,家里人觉得这是某种仙丹妙药的作用,虽然更有可能的原因是她母亲已被迫转攻为守,不再主动挑起争吵的结果。但小女孩仍然害怕打雷和闪电,因为还是小姑娘的她一直认为,打雷和闪电是对她心地太坏的惩罚,总有一天她会遭到雷劈,惩罚她对母亲抱有这么恶毒的想法。当时她一定花了很大的力气才能做到不对母亲抱有仇恨。她一直在不停地成长,似乎可以看到灿烂前程正在前方等着她。一个老师评价她说:“无论这小女孩儿想干什么,都能成功!”这句话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能只是随便说说的一句话,她却信以为真了,并且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在她眼中这意味着:“如果我愿意,就能做成任何事情。”在这之后,紧接着的便是与母亲的斗争进人了白热化阶段。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她长成了一个漂亮的少女,成了青年们竞相追求的目标,她的求爱者很多。但由于她伶牙俐齿,并且有些尖酸刻薄,因此她与男孩们的友好关系刚建立不久,很快就不幸地破裂了。她心里喜欢着一个男人,他是住在附近的一个中年男人。大家都担心哪一天她一冲动就会嫁给那个人,但不久之后那个人搬走了,而她仍住在那里。从那之后,一直到她26岁,都没有人再追求她。这在她所在的圈子里是很不寻常的事情,因为没人了解她的历史,所以也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由于从童年开始她就一直与母亲争吵不断,现在她也变得喜欢争吵了,这使人难以忍受,特别是在她取胜后。之前母亲的行为一直使她很生气,在争吵中她从没有胜利过,因此她从小就渴求取得胜利。唇来舌往的争吵,强词夺理的乐趣成了她最大的幸福,也满足了她的虚荣心。她的“男子气概”更多地表现在和她可能占上风的对手进行争吵的情况上。

在她26岁时,遇到一位有一定经济地位的绅士,他没有因为她的好战而退缩,热切地追求她。他一直表现得非常谦卑恭顺。亲戚们强烈要求她接受他的求婚,嫁给这个男人,她却说不可能结婚,觉得他不符合她的要求,对他很不满。如果我们对她的性格特征有所了解的话,也就不难理解她的做法了。但经过两年的抗争后,她终于屈服了,接受了那个男人的求婚,她觉得现在她已经将这个男人变成了自己的奴隶,可以任意处置他。她心里一直希望,这个男人可以是自己父亲的翻版,能够像她父亲一样对她百依百顺、有求必应。

不过事实并未能如她所愿,她很快就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结婚后的几天里,她丈夫已经与之前有了明显的不同,他开始舒舒服服地坐在房间里,悠闲地抽烟、看报纸。早上他去上班,然后会在中午准时回家吃午饭,晚饭同样如此。如果饭还没准备好,他就小声地抱怨几句。他要求她保持干净、举止温柔,并且一定要准时,除此之外他还有一整套无理的要求,她根本无法完成。这与她和父亲之间的那种关系有天壤之别,她的幻想没能实现。她越是提出要求,丈夫越是不满足她的愿望。而对于丈夫提出的让她做一个家庭主妇的要求,她也从不配合。一有机会她就会提醒丈夫:他无权对她提出这些要求,还直接说出她不喜欢他。但面对这些丈夫全不在意,丝毫不为之动摇,继续提出无理要求,这使她觉得他们的婚姻生活前景一片荒芜,没有任何幸福可言。这个体面正直的男人曾沉浸在追求自己的热情中,可一旦两人结了婚,把她弄到手了,便不再陶醉于爱情之中了。

他们的这种不和谐在她当了母亲以后也没发生任何变化,而她却需要被迫承受新的家庭职责。与此同时,由于她母亲一直不停地鼓动她丈夫站在她母亲那一边,为她撑腰说话,这使得她与自己母亲的关系也日渐恶化。

在她的家里,她和丈夫的冲突也因此而猛然升级,言语间充满了火药味,丈夫甚至有时候会行为粗鲁,对她一点也不谅解,尽管她的某些抱怨确实有道理。她丈夫的行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她不愿与让丈夫亲近,而她之所以不愿与丈夫亲近,是因为她不想承担自己作为女人的这一角色,也不愿妥协。刚开始她曾以为自己可以一直是女皇,无论到哪儿,都有个奴隶跟在身边,帮她满足所有愿望。她觉得只有那样的生活才是她想要的。

事实显然并不如她所想,现在什么才是她能够做的呢?和她丈夫离婚,回到她母亲那里,并承认自己的失败吗?显然这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她无法独立地生活,她也没有继承到哪方面的能力,对于她来说,离婚是对她的骄傲和虚荣的一种侮辱。她的生活看起来像是一片苦海,看不到边际,一边是她丈夫的批评和指责,另一边是母亲没完没了的唠叨,要她讲究卫生、保持秩序,这两者都是她痛苦的源泉。

她突然间变了,变得爱干净,喜欢秩序了!每天又是洗又是擦的,不停地收拾房间。从表面上来看,她似乎一下子变得懂事了,明白了母亲的用心,接受了母亲的教导。刚开始,看着她忙这忙那,收拾屋子、倒垃圾、擦家具,忙得热火朝天的,她母亲确实很高兴,而她丈夫也同样为她的突然改变而喜笑颜开。她不停地擦着,直至把家里所有的东西全都擦得像新的一样,这才罢休;无论是谁影响了她的火热干劲,她都会不高兴。然而不幸的是,对家里的所有人来说,她的这种极度的热情最终却变成了一种折磨。只要是她洗过的东西别人碰都不能碰,否则,她就会重洗一遍,这似乎是在告诉别人:只有她才能把事情做好。

这种无休止的擦洗是一种病态的行为表现,我们可以在那些不满于自身女性角色并一直抗拒承担相应责任的女人身上看到这一现象,她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抬高自己,显得自己在爱清洁上是如此与众不同、高人一等。但在她们的无意识中,这样做的目的却是为了扰乱整个家庭的秩序。她们的家庭都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中,无一幸免。她们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把整个家搅得天翻地覆,而不是为了保持家庭的干净。

很多人仅仅在表面上妥协于自身的女性角色,这样的案例有很多。在我的病人中有这样一个人,她没有同性朋友,也很难与哪一个人和平相处,因为她从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不体贴他人,我们完全可以预料到她可能会有的生活模式。

找到更好的教育女孩的方法,给她们提供良好的教育,促使她们与生活保持一致,这在目前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我们发现,即使外在条件已经十分充分,有时也很难让她们接受自己的女性角色,向生活妥协,我这个病人就是这样。在现今,虽然众人都矢口否认女人的低人一等是由法律和传统造成和决定的,不过事实的确如此,只是因为他们并不具有真正的心理洞察力,没有认识到罢了。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发现并马上纠正社会在这方面的错误行为模式。我们必须站在女人的立场上,为女人考虑,这倒不是过分夸大对女人的尊重,而是整个社会生活的逻辑已经被现有的这种错误态度破坏了。

在此我们需要讨论一个问题,有关于常用来贬低女人的一种现象:“危险年龄”,即50岁左右。女人在这一段时间内会产生一些新的性格特征。由于在生理上已经开始逐渐衰老,这暗示着女人人生中的辉煌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剩下的全是痛苦的日子了。正因如此,她拼命抓住最后的救命程草,借此维护她那相对从前来说已是摇摇欲坠的地位。我们的文明有这样一个原则:只有现在我们已有的才能创造价值,才是价值的源泉。因此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人,这些已近老年的人特别是女人,都会遇到困难。虽然人不能总是靠着回忆过日子,特别是那些辉煌的过去,但是如果否定她们的价值,将极大地伤害她们的心灵,同时也会给她们身边的所有人造成不良影响。年轻时候所成就的事业、所获得的成就,在临近老年的人看来似乎显得离他们已经过于遥远了。仅仅因为岁数大了,就否定一个人的所有,在社会精神与物质关系中将他完全抹去,这种做法是不对的。特别是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意味着彻底放弃、否定她自己及她曾做出的贡献。试想一个少女意识到自己终有一天也会步人这一年龄阶段,将会是何种心情呢?社会不能剥夺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女人的尊严,也不能只因其已经衰老,无法再创造价值而否认她们的荣誉和价值,这些不应该因年龄而折损,应当在任何时候都承认她们的价值。

(五)两性间的紧张关系

我们社会的错误是一切不幸的根源。一旦社会上出现对两性的偏见,那么这种偏见会立刻扩展延伸至整个社会的所有角落、所有方面。男尊女卑这一谬见必然导致的结果,就是使两性间难以维持和谐的状态。这就必然导致所有男女关系中必然存在严重的紧张状态,威胁并破坏着两性在获得幸福上的任何机会。这种紧张状态歪曲和摧残着整个社会的爱情生活。这是难以见到婚姻美满幸福的原因,这也是许多儿童认为婚姻很难维持、步入婚姻是很危险的事情的原因。

男尊女卑的偏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儿童的发展,特别是在理解生活上,他们很难做到充分理解生活的所有。很多少女认为婚姻只是逃避生活的安全屏障,很多人也只把婚姻看作是人生必须经历的痛苦。现在,那些因两性间的紧张关系而衍生出的困难已经发展到极致。女人越是极力逃避社会强加于自己的女性角色,男人则越是极力争取自己的特权角色(在逻辑上虽然错误颇多,但确实如此),这使得这些困难更具危险性。

要想达到同伴关系与性别角色和谐一致,那就必须保证两性间拥有真正的平等。如果两性关系必须像国际关系一样,一国隶属于另一国,女人必须服从于男人,或反之,都是让人无法忍受的。这个问题值得大家严肃认真地考虑,错误态度如果不加以纠正将会给对方带来更多的困难和障碍。它关系到我们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波及范围极广,我们每个人都深陷其中。

在当今这个时代,由于每个儿童都在被动学习贬低否定异性的行为模式,因此情况变得更为错综复杂。

虽然自信且从容的教育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人们现在的生活节奏过于匆忙,欠缺那些经过验证、检验的教育方法,特别是遍及全社会的竞争意识(甚至已经延伸至幼儿园),粗暴草率地决定了人们未来的生活倾向。

无数人在恋爱面前由于畏惧心理而退缩不前,上文提到的那种无益的压力是这种对爱情的恐惧的主要来源,它迫使男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表现自己的男子气概,哪怕他们的行为更多反映的是他们的虚伪、狠毒或粗暴。

这样一来,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在爱情关系中任何率真和信任都尸骨无存。就像唐璜一样,为了证明自己的男子气概,而做了许多荒唐无用的事情。两性之间普遍存在的不平等,使整个人类都遭受损失。男人的自以为是和对维持自身特权、优越地位的坚持都是与健康社会活动相违背的。我们没有理由反对女人追求平等的愿望,而且支持妇女们努力争取自己的自由与平等,这也是我们的责任,因为全人类的终极幸福也将会在女人与自身的角色相一致的前提条件下才能达成,而要想缓解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一前提条件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六)尝试改善

在所有为改善两性关系而制定的制度中,男女同校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虽然目前这种制度还没有得到大家的普遍接受,有些人还会持反对意见,但也得到了一些人的大力支持。支持者们认为,通过男女同校,接受相同的教育,为两性间的相互熟悉和了解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而通过相互了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种种偏见,减少灾难性的后果,这也是他们最有力的论据。而在反对者看来,在进校时男女本就已经存在明显的差异了,这种制度反而会加剧两性间的差别!在男女同校的制度下,男孩子会因女孩子的心理发展超越他们而感觉到很大的压力,因此他们会为了维持其特权而采取一些措施以显示他们比女生更能干、更聪明,可最终他们会发现自己的特权、优越感只不过是一个易碎的美梦。其他研究者认为,在男女同校的教育制度中,男孩会在女孩的卓越成就面前忧虑不安,并感觉到丧失了自己的尊严。

不可否认,这些论据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有其正确的一面。不过其理论依据是两性间的恶性竞争,从这个角度审视男女同校制,他们的观点确实是正确的。如果男女同校制的结果真的是男女间的恶性竞争,那它确实是错误的理论。如果老师们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一教育理论,即老师们认识不到这种教育制度会为未来两性关系的和睦提供机会和做出准备,那么一切有关男女同校制度的尝试都将以失败而告终,这样反过来,又给反对者提供了支持,证明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只有想象力丰富的诗人才能对这整个情形加以描述。而我们,只要将事情讲清楚就足够了。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女孩的所作所为总会让人们觉得她低人一等,即使她有之前我们提到的获得补偿的机会,也无济于事。其中的关键在于,她在内心里已经认定自己低人一等!这是由她所处的环境强迫造成的结果。她不可改变地被引人到这样一种心理模式和行为模式中,即使是那些颇具洞察力的研究者们,也时常会产生她的确低人一等的看法。这种谬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使两性都不得不走上追求显赫权力的道路,使他们都想方设法扮演对自身来说并不适合的角色。这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双方的生活无疑都会变得更加复杂,双方在相处过程中也会丧失所有的坦诚,过度沉浸在谬误和偏见之中,一切幸福的希望都会化为乌有。

——阿德勒心理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揭秘现代男人女人社会地位如何形成及怎样渗透到生活,工作和爱情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mvs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