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诗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诗是好诗,自有标准,古今诗论家,谈及甚多,有简有繁,其梗概略同,但也很难具体,须要细心领悟,方可是之精髓。
南宋著名词人、诗人姜夔著有多种诗词论,他说:“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彩,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自然高妙指显出吟咏对象的对象)清·袁枚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现代诗论家,有的提出“三美”,即情思意境美;语言文彩美;音韵节奏美。著名老诗人?臧克家说:“诗要有三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三者缺一不可。”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博士生导师霍松林先生在《历届中华诗词大赛获奖作品选评》序言中曾大加赞赏“题材新、观念新、感情新、意境新、格调新、语言新、句法新”的诗作。
杨元洲曾在北京两次参加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研讨会,会上专家学者谈论了什么是“精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一、健康的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
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三、领导群众都满意,喜闻乐见。
怎样创作好诗?笔者从学习研究大家、名人之名作和诗人的优秀作品,古今诗论专著,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谈些肤浅认识,作为抛砖引玉,向方家求教,与诗友们共同探讨。笔者通过领会,总结,冒昧提出“十二字经”——意高、情深、语美、含蓄、脱俗、神足。现便从这六个主要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一、意高:
“诗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好诗,首先要有好的诗意(思想内容),立意要高,有积极目的,有现实意义与社会作用,能感染读者,给读者以有益的激励或启发。诗意好,表现在格调高,意境美,感情真。“意之所在,上者可以惊心动魄,次亦沁人心脾”。故想作出一首好诗,必须在立意上下功夫,“善思”、“精思”,“精思而后得”。意境要高超、深邃、新颖。要求新、求深、求真、求精。清·王国维说:“有意境,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深浅而已。”清·赵翼对作家的评论,十分重视意新语新。他说:“意未经人说过则新;语未经人用过则新。诗家之能新,正以此耳。若反以新为嫌,则必拾人牙慧,人云亦云;否则,抱柱守株,不敢逾限一步,是尚得成家哉?尚得成大家哉?”《瓯北诗话》清·刘熙载说:“意新则异常,异于常则怪矣!词高则出众,出于众则奇矣!”并有古人提出:“立意,贵新、贵深、贵约”作为三要领。
新放在首位,告诉我们要特别重视创新。意境新的诗,一人眼就可激发读者的新鲜感和惊奇感,所谓“一见倾心”,很快地与读者发生共鸣,而不使人望而生厌。在诗词创作中,只有那些对生活、对艺术、对语言文字始终保持敏锐的感觉,又不甘平庸的诗人,才能熔铸出新鲜独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意境。笔者认为要创新,思路必须放得开,思维要呈放射状,也就是要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的思考立意,不要简单化、公式化,要喜新厌旧,趋新避旧,要构思奇特,想像奇特,善于突发奇想。如开发工业产品那样,“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奇。”要敢于超越他人,要勇于超越自我,要冥思苦想别人和自己不易想到的至高点。
清·朱庭珍云:“诗贵真意,真意者,本于志以树骨,本于情以生文,乃诗家之源……诗人首重炼意……以思引意,以才辅意,以气行意,以笔宣意,使意发为词,词足达意。”在朱庭珍看来,诗之所以为诗,不在于形式,不依靠死守定法,而首要的则在得其“真意”,善于“炼意”,使作品能够志有所寄,情流其中,意发为词,词足达意,使内在的思想感情和外在的表现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这对我们写作极有值得参考的价值。
我们说诗的意境,是客观世界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结合与升华。是内情与外景的水乳交融,情理神形的和谐统一,就是具有强烈感染力和启示力的富于诗味的艺术世界。当代学者夏中义在《世纪初的苦魂》中指出:“意境之要义,当是人生感悟之诗意的传递。所谓人生感悟,是作者对社会、历史、自然、人生深层意蕴的探讨与开发。”上述论点告诉我们,意境是如何构成的?它是由典型的生活环境和概括性的具体形象,以及作者为现实生活所激起的感情——这三方面凝结成的。这三点正是诗的意境要素。
意境的功能,在于有言外之音,象外之感。创造意境的手法多样,如“寓理于象”的象征手法;“露中有藏”的虚实手法;“以少胜多”的含蓄手法等等。营造好的意境,是对作诗的重要要求,作诗不仅要求句好,而更重要的是求好意境,重句不重意,那是本末倒置。古诗人善于将外部世界心灵化,内部世界具象化,造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深邃意境,这种抒情技巧,是应当借鉴的。我们在作诗时,应找出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最佳契合点,创出极强的意境,委婉含蓄的表现其深挚的情意。请看在立意上从新的角度去考虑,不走前人之旧路,不发前人已发之言,观点和情调与众不同的几首诗例:
唐·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空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抒写了一种对秋天全新的感受。
当代教育家、作家、学者、诗人刘征老先生的《题龙麟松》:
麟甲翕张欲化龙,碧涛如海啸天风。
折腰不为趋权贵,来拜西山十万松。
突破了一般对松的写法。
当代作者王向东《吊鲁迅》:
我来还宿愿,秋草正荒凉。
旧宅门窗掩,新楼车马忙。
英雄仍呐喊,战士莫彷徨。
一代文风变,谁来作栋梁。
此诗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当代文坛的深沉思考和强烈的责任感。诗中巧妙地嵌进了鲁迅的著作《呐喊》、《彷徨》之名,语句自然而新颖,意味深长。
全国美协顾问92岁高龄蔡若烛的《拾薪》:
四季莫嫌冬,枯荣转化中。
今年凋落处,隔岁看新红。
真是小题大意,富有哲理。
湖北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老诗人,年逾八旬的贺苏所撰《香港回归》:
七月还珠日,百年雪耻时。
老夫今有幸,不写示儿诗。
这样历史意义重大的题材,仅用寥寥二十字,竟描述得如此生动、深刻,包容了如此丰富的内涵。读来朗朗上口,明白如话,易于记诵。语浅意深,举重若轻,浑然无迹。
杨元洲《咏牡丹》,立意与众不同,不是写花之艳丽,而写与牡丹有关的人和事,针讽时弊。
诗曰:
进出宫中名远扬,三章诗作伴君王。
天香国色雅称久,李白苦衷伤断肠。
题小纵深大,题小喻意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