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
汉武帝雄才大略,弘扬泱泱汉风,在他的心目中,自然是希望汉家江山千秋万代,但想不数代之后,便被一介书生王莽取代了。
历史就是如此吊诡。更让汉武帝想不到的是,王莽当上皇帝,竟然跟他的一项制度变更有直接的关系!他一手定立的制度,却给外戚篡权直接提供了机会。
王莽是外戚,但外戚干政并不什么新鲜事儿,吕后当政时,封了那么多的吕姓王,倒也没有成什么气侯,吕后一死,吕氏一门立马完蛋,陈平、周勃一邦能臣将吕氏一族轻松拿下。为什么到了外戚王莽这里,竟然能够取代刘氏,最终当上皇帝?
这是因为,汉武帝临时变更的这项制度,打破了汉代立国以来皇权和相权的平衡,导致权力制衡失效,权力过度集中,为外戚攫取最高权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这要从汉初的制度设计说起。
本来,汉代实行的皇权和相权并行的两套权力运行体系,皇帝和宰相各有一套权力运作班子,皇帝的秘书班子称“内廷”,以皇宫事务为主;宰相的运作班子称“外朝”,负责处理全国行政事务。这样一来,具体的行政权实际上不在皇帝那里,而在宰相手里。皇帝虽然不管具体事儿,但丞相是他任命的,管一个人就够了。“丞相”二字,都是“副”的含义,理论上说,丞相是皇帝的副手,是替皇帝履职责的。
有了这样的动作体系,汉初的皇帝就可以高枕无忧,垂拱而治了,只需把握重大决策和重要人事安排就行了,一般性行政事务交由宰相班子去管。因此,实行“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国策取得了明显效果。
到了汉武帝这里,国力强盛,已经有力量办大事儿了。于是汉武帝变“无为”为“有为”,要开疆拓土,大兴土木。办大事需要钱,还要提高行政效率,原来四平八稳的动作体系跟不上汉武帝的节奏。汉武帝对宰相不满意,干脆直接插手宰相的行政事务了。所以,汉武帝手下的宰相不好当,凡是干出毛病的事儿,直接“甩锅”给宰相,既然宰相是代皇帝履责的,出了问题自然是宰相兜着。于是,宰相们死的死、杀的杀,谁一听说要当宰相了,不但高兴不起来,反而是战战惊惊,吓得尿裤子。
本来,汉武帝只是为了办大事儿,才直接插手行政事务,权力运行体系并没有发生变化,遇到一个守成的皇帝,把具体事儿还给宰相去办就行了。
但在汉武帝晚年,一场“巫蛊之祸”,出现了皇位继承人危机,给汉武帝出了个大题目。太子被逼造反,全家抄斩。其余几个年长些的儿子都不成器,无法继承皇位。汉武帝不得已把目光锁定到了年仅八岁的小儿子刘弗陵的身上。
儿子年龄太小,汉武帝可动了大脑筋了。他先是把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处死,防止母后干政。但还要选好辅政大臣啊,外朝的宰相们个个都有野心,汉武帝放心不下,要选一个信得过的人。最终,主要人选锁定在霍光身上,霍光本是武帝的亲戚,在皇宫内廷的秘书班子里干了二十多年,一直服侍汉武帝,做事牢靠,汉武帝对他很满意,将儿子交给他,绝对放心。
人选好了,但关键问题也来了。霍光只是一个内廷秘书 ,并没有参与过外朝的行政事务,外朝宰相不服怎么办?将来内廷外朝打起架来,就全乱套了。于是,汉武帝又想出了一个绝招: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让霍光的权力,超越宰相,成为真正把握实权的人。
这一个官职的任命,实际上打破了整个权力运行体系。
在外朝宰相权力班子里,原来有宰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主要职位,号称“三公”。太尉只负责军事,不参与宰相的行政事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事务,在职务上是宰相的副手。宰相是“三公”总领,不但总揽行政权力,而且还有权参与皇宫事务,比如新皇帝的人选,宰相是有发言权的。当年吕后在惠帝死后,立新皇帝,都要召开会议,与大臣们商量。御史大夫呢,也有权干预皇宫里的事务,他手下的御史中丞一职,是专门联络皇宫与外朝事务的。
汉武帝为霍光设计的这一人事安排,打乱了这一体系。
大司马大将军一方面是皇宫的代言人,皇家事务由他说了算,包括新皇帝的定立,霍光在汉昭帝死后,立新皇帝时,不让外朝参与,说立皇帝是皇家的事儿,与外朝大臣可干?另一方面,大司马大将军掌握军权,取代了太尉的位置,位阶在宰相之上,可以直接插手行政事务。这样,大司马大将军兼具内廷和外朝两个权力系统的领导权,成为实际上的权力第一人。
汉宣帝在位时,看到了这一制度变更的危害性。他在霍光死后,废除了大司马职权,恢复了汉初权力制衡体系,把行政权还给了宰相,这样一个巧妙的权力动作,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倾刻间将便瓦解了霍光势力。但从他的儿子汉元起,汉代帝王的执政能力一个比一个差,给外戚等野心家提供了机会,他们看到汉武帝设立大司马大将军集中权力的效用,不动声色地将这一制度重新拾了想来。
汉武帝设立大司马大将军的初衷,本来是为了处理好大司马和外朝宰相之间的关系,明确主次,避免矛盾发生。但后来,随着时光的流逝,外戚野心家的权力欲持续膨胀,权力进一步集中,外朝的“三公”体系逐渐发生了更加深刻的变化。
处于行政权力顶峰的“三公”,本来是宰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后来名称变了,“三公”演化成了大司徙、大司马和大司空。宰相的位置,变成了大司徙,本来,宰相是三公之首,在三公中处于领导位置,但现在呢,位置在大司马之下,而且失去了干预皇宫事务的职能。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也失去了干预皇宫事务的职能。大司马大将军本来只是一个单纯的军事管理职务,到如今,成了内廷和外朝的总领,而且位居“三公”之首,掌握了真正的权力。
汉武帝为了应急而发明的临时的制度调整,到后来竟然成为定制。
元帝之后,成帝、哀帝、平帝几朝,都是由外戚主政,权力越来越集中在大司马大将军手中,这一职务,始终由外戚担任,仅王莽一家,八个叔伯中,有五个先后任大司马大将军。还有其它的外戚傅氏、丁氏,也是如此。这些外戚们,只是靠亲戚关系,钻了汉武帝定下规矩的空子,并无真正的执政能力,最终导致上行下效,一干能臣被挤出权力中心,小人当道,行政体系逐渐失去了效力,国家秩序也最终走向混乱。
国家治理的混乱,导致民心思变,百姓逐渐对刘姓江山失去信心。长期执政的外戚看到了机会,王莽正是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一步步走向权力巅峰,并最终取代了刘姓江山。
素材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