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体现出以德化人思想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体现出以德化人思想

作者: 无限江山 | 来源:发表于2024-02-11 11:45 被阅读0次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不是说孔子认为“君子”道德高尚而“小人”道德低下。

第一,此话体现了孔子“以德化人”的“仁政”思想。第二,孔子强调了“以上化下”的“榜样”力量。第三,这是上古先民留下来的宝贵思想遗产。

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第十九章,鲁国掌握实权的贵族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是不是杀掉没有道德的坏人,亲近有道德的好人,就能把政事治理得更好。

季康子是当时鲁国大夫,属季孙氏家族,与孟孙氏、叔孙氏分揽了鲁国大权。《论语・八佾》中,孔子屡次表示了对这“三家”僭越的不满。

季康子是庶子,其父季孙斯临死前留下遗言,说怀孕的妻子南氏若生下男孩,就报告鲁哀公,让这个嫡子继承大夫之位。但季孙斯刚死,季康子便自行继位,南氏生下男孩后又被人杀掉了,是否季康子作祟不得而知。

《论语》中,屡屡记录孔子与季康子的对话,反复讲述“以德化人”的“仁政”,除去阐述自己的思想之外,也不无“刺”季康子之意。

季孙肥

如《颜渊》第十八章说,季康子对鲁国盗贼为患很头疼。孔子便对他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第十九章的这句话,可以看作是第十八章的延续。

季康子问政孔子,说:“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君子之德风”,君子的道德如风;“小人之德草”,地位低微的民众的品德好比草;“偃”,倒也。

这种思想在春秋战国之际并非只孔子和儒家独有,而是亘古相传的中华文明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周易》

《周易・贲・彖》曰:“刚柔相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古中国从距今一万年前,便开始了定居的农耕生产和生活方式。这必然要求当时的古人长期认真地观测天象,敬授人时。在这一过程中,上古先民也总结出了“文明”和“文化”的哲学及政治思想。

“以德化人”的“仁政”理念的根源,基于“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实践和哲学总结。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不过是变换了一种表述方式而已。正如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四章所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民恒且畏死,则为奇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代大匠斫木者,希有不伤其手矣”云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体现出以德化人思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mxd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