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行下效,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滕文公为世子,将至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矣若是。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期我哉?”
此段,言及孟子说道,必性善。所称誉,必尧舜。性善是孟子学的核心,心性学的基础,而称尧舜,是一个立象的作用,把这样的榜样竖在哪里,后代帝王,后代的宰相,都要致君尧舜上。
后代帝王都要有个明君的准则,要法尧舜这样的贤君圣王。
而治理国家,只有一条道,处理国君与百姓的关系,只有孟子说的这一条道,我们要对境而言,切不可拿其他家的道放在孟子的必定条件下来反驳,这是牛头不对马嘴。
而谈及生老病死,这是佛家的,这是佛家的一,也不可以拿其他的家来反驳。
谈及逍遥自在修仙,这是道家的,这是道家的一,也不可以拿其他家来反驳。
所以杜老师说,学好中国文化,要深入了解各家的经义,深义,核心。这样才能对准点,找好话境,各家所对的境地。才能说“深入经典,古为今用”,只有深入经典,了解各家所讲,把握住,才能古为今用,要不然会乱用。

为天下得人,以天下而安天下。
这段大体讲了许行一众农家,到滕国种粟织席为生,而一个北方大儒陈良的徒弟,陈相和陈相的弟弟陈辛也来到滕国,看见许行种粟织席为生大为赞赏,还把自己所学的儒学给丢弃了。
跑去告诉孟子,滕文公也应该一起种粟织席,自给自足,被孟子一点一点引导,聊天式最后点出“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器械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
这讲到一个交易,也讲到了任何人都离不开其他人的付出而独立生活,百工各有各的职责,不可能让百工都干农业,去种地,那这样的话,也无法种地,因为没有锄头了。没有工具了,如何能种地。
杜老师一句话道出,“什么道理都有道理,不要守着一个道理去否定其他的道理,如果这样,那就是没道理”。
就是如此,如果以一废百,是不可取的。
同样,“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君王有君王要做的事情,百姓有百姓要做的事情,君王要做的就是让百姓安安稳稳地做事情,搞好自己的生活。
百姓要做的就是搞好自己的生活。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那么陈相,这样的小儒,把自己所学的丢掉了,因为他没有好好学习,没有理解,深刻明白自己所学的是什么,所以一看别人,就跟着跑了,被孟子说“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杜老师说“仲尼之徒,好好学习,认真思考,解决问题”便是如此。
所以学习贵在深入把握,不可以跟着别人脚跟而转。要立定自己的根基,才能如孟子一般有的放矢。
所以跟着杜老师,要深刻理会老师所讲的,否则别人问我们,我们立不住跟脚,就会跑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