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孝经·三才章第七》之四

《孝经·三才章第七》之四

作者: 让世界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 来源:发表于2022-03-01 01:07 被阅读0次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孝经第七章,先看原文,

    一.“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意思是领导人要做敬让的榜样,自己能够礼敬、谦让,不跟人争,则人民自然也能够效法他。

    不妨思维一下,我们年纪很小的时候,周围的人把好东西让给你,你欢喜不欢喜这个人哪?一定是很欢喜。反过来呢,好东西他拿去不给你,你怎么样啊?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真正能够推己及人去做的话,会对所有的人恭敬,你恭敬他,他自然恭敬你。如果你说:“我就瞧不起这个人”,你瞧不起我,我怎么会瞧得起你啊?

    人与人之间真正的相处,要互相尊重对方。当今社会主张竞争,从小就教竞争,长大哪有不争的道理?竞争的动力是自私自利,个人欲望的不断膨胀,竞争升级就成为斗争,斗争升级就变成战争。

    今天的地球,相当于放大的中国古代春秋战国,诸侯国很多。这么多的国家,很难避免竞争、斗争、战争。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言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倘若一个国家上上下下都在相互追逐利益,那么这个国家也就非常危险了,现在来看,整个世界都是这样,只是现代战争用的都是生物武器、原子弹,一打起来那是全世界的毁灭,怎么可以争?中国古代的圣贤都教我们敬让,对人礼敬、谦让,甚至于像泰伯,国君的位置都可以让。

    有人却说不竞争社会就无法进步,这种观点是一种误解,是偏见。古代圣王都以敬让来教化大众,社会没有停滞不前,反而使天下和谐、国泰民安。历史上的这些大发展时期,远古的尧、舜、禹、汤这些圣王治理时期,周朝有“文武之治”,汉朝有“文景之治”,唐朝有“贞观之治”,一直到近代清朝“康乾之治”,每个盛世,都是君王提倡伦理道德教育,并以身作则,先之以博爱,陈之以德义,以敬让、以礼乐来教化人民,没有说搞竞争的。

    西方人提出竞争的概念,短期内在经济上有推动作用,科技上好像也发达了,可是产生了很多后遗症,现在已经产生地球的危机,温室效应,南北极的冰川融化,气候反常,地震、海啸频繁,乃至于人为的战争愈演愈烈,仇恨愈变愈深,这都是从竞争中搞出来的

    所以古代的圣王不提倡竞争,提倡敬让。下面一句,“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晋时的阮籍说:“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阮籍《乐论》)。很明显,礼用于规范社会秩序,乐用于调和亲疏情感,一个是外在的管理,一个是内在的感化

    所以,“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据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也。”古代圣王深谙治国之道,既强调差异,又注意和同,“礼”和“乐”不可偏废,这比单纯靠法律治理天下要高,礼用来治身,乐则正其心。古代的音乐真是能够帮助我们提升心性,不像现在某些音乐、歌曲、艺术,很多是靡靡之音,乱人心志的。

    中央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感动中国》,已经连续举办近20年,通过多种投票方式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中央电视台这档节目,利用媒体优势,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对整个社会有很大的正面引领作用,提高了公民正义,给社会带来正能量,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二.下面我们来看,“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这个好恶也就是喜欢和不喜欢,一个国家领导的喜好对下属的影响非常大,大家都知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故事,楚灵王的不良嗜好,满朝臣子为投其所好,不惜勒紧裤腰。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指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种爱好,在下面的人必定爱好得更厉害。上行下效,影响深重。不良嗜好,会导致亡国,相反一个国君以身作则来引导大家从善如流、防非止恶,百姓看见领导对善恶的明确态度,自然他就有所禁忌,不敢造次,不敢违犯。

    举证1古:赵匡胤在成为皇帝之后,有一次,他女儿永清公主穿着一件用孔雀羽毛缝制的彩色锦缎外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非常漂亮。当即对她说:“你脱掉这件服装,以后不准再穿。”公主不明白,有点不情愿地说:“宫殿里有很多羽毛,我是公主,为什么我不能戴呢?”宋太祖对公主十分严厉地说:“因为你是一位公主,穿着如此华丽的衣服四处游走,其他看见的人也会跟着效仿。如果所有人都跟着你学,这个国家会浪费多少资源?”

    宋太祖不仅严格要求亲人,而且自己以身作则、克制自己。据史料记载,一天他半夜起床,想吃山羊肝,犹豫了很久没有传达指令。左右问他:“如果皇帝有什么事,请告诉我们,我们一定按照您的吩咐去做!”宋太祖回大臣道:“如果我每次夜半起床都吃的话,那么每天都会有一只羊被杀!”他坚持不吃东西。在他的引领下,学者与官员竞相节约,奢侈和浪费都被制止,甚至有些县官上任时,穿着草鞋、坚持步行,帮助国家积累财富、发展经济,宋朝最终成为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就像陈寅恪说的那样:“中华民族的文化已经发展了数千年,在赵匡胤统治的年代里登峰造极。”

    举证今:近期,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

    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习近平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以身作则,在各地考察调研时,清新、节俭之风始终如影随形——赴广东考察工作时吃自助餐,到河北调研时吃大盆菜,在福建古田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观音菜、炒烟笋等,回梁家河,和乡亲们一起吃荞麦饸饹、油馍馍、麻汤饭……

    2013年12月,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曾举例说:“媒体报道,一所大学食堂的垃圾桶里经常有白花花的馒头和米饭,清洁工看着心痛,捡起来再吃。这方面例子不在少数,一些大学食堂成了浪费食物的‘天堂’,触目惊心!”

    大学食堂的浪费看似事小,但对于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任何微小的浪费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此前有数据测算,我国每年仅在粮食储存、运输和加工环节造成的浪费损失就高达700亿斤。

    餐桌的消费环节更是大头,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课题组2015年撰文《我国粮食供求及“十三五”时期趋势预测》指出,据估算,在消费环节,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1000亿斤,可供养约3.5亿人一年的需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各地干部群众,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纷纷表示要把勤俭节约当成一种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指是何?从哪儿开始入手呢?

    “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这个好恶也就是喜欢和不喜欢,一个国家领导的喜好对下属的影响非常大,大家都知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故事,楚灵王的不良嗜好,满朝臣子为投其所好,不惜勒紧裤腰。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指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种爱好,在下面的人必定爱好得更厉害。上行下效,影响深重。不良嗜好,会导致亡国,相反一个国君以身作则来引导大家从善如流、防非止恶,百姓看见领导对善恶的明确态度,自然他就有所禁忌,不敢造次,不敢违犯。

    从在上位人自己的身份定位和正知正见开始入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孝经·三才章第七》之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mxd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