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论语》?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论语》这部语录体著作用质朴而凝练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孔子那丰沛灿烂的精神世界,儒家思想的全部核心与精华,尽在其一字一言中。
为什么说“半部《 论语 》治天下”?
新考:《论语》共十二章,前三章《学而》、《为正》和《八佾》是核心内容,其他章节都是为此三章举例的,不读也罢。(故称“半部”,其实“四分之一部”就够了。)
为什么说《论语》第一句最重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古人著述,往往开宗明义。《论语》开篇第一章《学而》,共有三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是全书的纲领和精要,而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最为精要,将整本书的要义“一言以蔽之”。把这句话弄明白,你就不得了了!
首先,这一句说的是我们耳熟能详、自以为理解的“学习”二字。
也就是说,“学”和“习”又是第一句中的关键词,弄懂了这两个字,就弄懂了第一句,也就弄懂了全书。
这句话,一般解释为:“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360百科)
但经老师指点,明白了,不是这么回事!
先看造字:
* “学”的繁体“學”:先生在几案前双手把“爻”(代表天道和神谕)捧给学子。
* “习”的繁体“習”:小鸟振翅飞向光明,意为了获得开悟、打开心门而练习实践(学飞)。
* “说(yue曰)”,通“悦”,言旁:“言由心生”;“兑”为门窗。“说”即打开心窗通达光明之喜悦。
* “之”:到达,即达到开悟。
深层解释: 学道要不断实践体悟之,就会打开智慧心门,体验由衷的喜悦。
辨误:
“学”不是当今的只学知识,而是学“道”,而且要靠悟;
“习”也不仅仅是温习、练习,而是以悟道为目的践行所学。
“习”又是“学”(悟道)的条件和方法。“学”和“习”是知行合一的有机一体,相辅相成。
“之”也不是代词(“这个”)和虚词,而是达成的意思。
因此,“学习”的新解应为“学习并体悟大道”。
这样的学习才会伴有愉悦的体验,越学越想学。
是“我要学”,形成终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反之,“要我学”,孩子只是被动地死记硬背知识,不知所以然地苦练,必然会越学越苦、越学越抑郁,乃至终生“仇学”,是,高考后上大学“由你玩四年(university)”便顺理成章,不足为奇了。
体会:
毛主席教导我们“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从教50余年,喜欢读一点教学理论书籍,在教学中试验一下有关方法,据其理再加以创新,总结经验教训,然后上升到理论写点东西,循环往复,有乐趣,以为已会学习。然今初闻道,始知学习之真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