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偈语”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
入展书家专题推介系列
简介
李小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铁道印社副社长、陕西省文联委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终南印社理事、陕西省美协会员、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顾问、陕西省职工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书协主席。
1998年在陕西美术馆举办“李小明书法篆刻作品展”。
参展:
首届全国现代篆刻作品展
首届国际肖形印大展
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展
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
第四届全国正书展
“走进青海”全国书法作品展
纪念建党85周年全国书法作品展
首届全国行草书作品展
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全国书法展
陕西书法名家收藏提名展
当代书法名家代表作青岛邀请展
“山海情怀”当代书法名家百人精品邀请展
“翰墨石鼓”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
纪念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30周年会员优秀作品展
出版:
《中国篆刻百家-李小明卷》
《李小明书法篆刻作品选》
《中国当代艺术家精品藏书票-李小明》
2008年《书法导报》专版介绍
2011年《艺术嘹望》杂志发行《中国艺术名家-李小明》专刊
2012年《西安晚报》专版介绍
获奖:
中国文联中国书协“全国产业系统书法精品展”铜奖
文化部第十三届群星奖
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文化奖”
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火车头职工艺术家”称号
《书法》杂志中国书坛青年书法家百强榜
陕西省书法篆刻作品大展-等奖
中国书法家论坛“2009年度书法百家精英展十佳”
中国书法家协会2010年度“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
陕西省书协授予“陕西省优秀书法家”称号
陕西省总工会、省文化厅授予“职工艺术家”称号
游于艺
李小明
我的翰墨之缘始于少时的兴趣与爱好,古碑帖中字的形态与气息神奇的吸引着我,心追手摹,就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书法的学习和实践。勤耕墨田,冷暖自知。对传统的遗存与经典,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珍爱有加。常常在夜深人静时面对经典细品精读,精彩之处纷纷飞入眼中,在这里可以找到牵动我心灵深处的共鸣。在惊叹古人大智慧、鬼斧神工般高超技艺的同时,更想通过对古典的研习,修为自身品行、自省艺术轨迹,那是何等惬意和享受。
我崇尚经典,始终坚持把回归、深化、活用经典做为创作核心,注重对内在意蕴的挖掘和表现,侧重对经典笔意轨迹的诠释和线质的原创性,更注重心境的融入和自然流露。黄宾虹先生曾说:“师承授受,学有所本,本虽或变迁,未可言创。必也拯救时弊,力挽狂谰,不肯随波逐流以阿世,乃为可贵”。他认为创新除了别开生面之外,还必须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学有所本,二是拯救时弊,这也是吾长期以来所躬行的。
赵孟頫曾说:“笔法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可见在书法的诸要素里用笔的重要性,而字的结构则是区分这个书家与那个书家的本质所在,任何一个个性鲜明的成功书家都有一套与众不同的结字方法,这些方法的取得是在掌握传统笔法的前提下,对经典书法长期反复提炼、探索、归纳而最后形成的。一个书家只有找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结字语言才算得上一个合格的书家。这也是“写字匠”与“书法家”的区别,与思想相隔,为技法而技法是写字匠;与感情相通,用技法去表达心性便是艺术。
一个书法家艺术风格的形成则需要书家一生学识、阅历的修行。而风格的气象来自一个“厚”字,厚的概念除了用笔重,结体宽的表象之外,更需要内涵的丰富。刘熙载《诗概》说:“杜诗高大,深具不可及。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为高,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为大,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为深。”内涵丰富才是真气象。
光阴荏苒,转眼之间,学书近三十多年的我,因为书法从一名学生到从事书画专业的蜕变。双鬓变白的我,深深体会到人世间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古人云: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多亏有手中这管毛锥和这块书法艺术福地。学习书法已成为我每日生活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由于书法多年来的陪伴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和信仰,使平凡的人生丰富多彩、生活充实有趣。
作品欣赏
▲李小明行草作品
▲李小明行草作品
▲李小明行草作品
▲李小明行草作品
▲李小明篆书作品
▲李小明隶书作品
▲李小明篆书作品
▲李小明篆书作品
▲李小明行草作品
▲李小明行草作品
▲李小明行草作品
▲李小明行草作品
▲李小明参加“佛教偈语”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