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是钱钟书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里,作者运用幽默的语言和毫不留情的讽刺手法,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是这样,对职业也是这样,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围城》是一部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很高的传世之作,是中国文学史上难得的作品。
就拿文章主人公方鸿渐来说,他的生命历程,始终围绕着三个围城。
方鸿渐到欧洲留学时,既不研究《敦煌卷子》、《永乐大典》,也从不钻研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中他换过三所学校,更改过几门专业。结果最后一事无成,游手好闲,生活作风懒散,连个学位都没有拿到,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毋庸置疑的,但也正是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
留洋的这四年里,方鸿渐一事无成,最终没有办法,他只好买了个假博士文凭,谎称自己获得了克莱登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借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因为这博士学位,他回国后,受到了父亲、兄弟姐妹的欢迎。甚至还有些小报记者也纷至沓来,因为在他县里是赫赫有名的博士了。在这些美丽的光环背后,假文凭无形地成了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城”。
方鸿渐的第三圈“围城”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从唐晓芙到孙柔嘉,可以说这是失败的。正如作者借赵辛楣的嘴说方鸿渐的那句话:“你人不坏,但全无用处。”
也许从第一圈“围城”建立时,就已经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在那个到处都是“小人物”的时代。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做大人物的。大家都会像方鸿渐一样,有那么一点良心,有那么一点虚荣,他处处做事小心,又不得不提防小人,他们也知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接纳它。他们尝试着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殊不知人家早就设好了陷阱等他踩进去。总结一句就是:坏得不够狠。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已在此,他写出了人们不愿正视真实的社会环境。围城套住了方鸿渐,也套住了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