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笔者从一个北方小县城来到南方的一个省会城市读书。那时最让笔者羡慕的,是来自广东的同学,他们打扮时髦洋气,多数都有电子表、收录机,操一口广东普通话,音调迥异,北方同学都跟着学舌来玩。
收录机当然是拿来学习英语的,时多称:“外语”,但很多时候也用来听歌,《香港之夜》等“靡靡之音”,就是从广东同学的收录机听到的;懵懂初开,百听不厌,令人耳目一新;那时大陆虽然也有《太阳岛上》等等新歌,但叙事的风格也还是老一套的;一声“HONG KONG,HONG KONG,和你在一起”,勾来一个青春少年,多少遐想和憧憬!就不再说“昏睡百年,。。。”,还有《巴士奇遇結良缘》等等了,真真的振聋发聩。
90年代初,笔者迁移到了深圳,蜗居在渔村之中,自己上楼顶去架鱼骨天线,收看香港的电视节目;那时犬子尚幼,天天晚上挤在身边看930大片,不知不觉中就学习了英语,日后受用不尽:从中学到大学,从来不记不背,英文总是很好,有次打电话来问,说学生会要他谈谈学习外语的经验,可是自己想不出来有什么经验啊!
笔者自己,则因生意缘故,日渐频繁地往来香港;出国办事或游玩,也是首选香港机场、国泰航空,原因是,港深两地往来便利,尤其是自蛇口搭船;国泰航线多、时段好,无论去到哪个目的地,总能找到清晨抵达的航班。有段时间,一年要过港二三十次,真的跟香港结下了不解之缘了。
平心而论,改革开放最初的四大经济特区,唯有深圳发展最快,究其原因,香港是功不可没的;直观、可见的是金融、物流、餐饮这些勤行,但表象背后的思维、范式,对笔者的熏陶更为重要,潜移默化之中,有些是深入骨髓的印记了;举例来说,港人步速普遍较快,深圳亦受感染,笔者不知不觉中,也养成了这个习惯,去北方时,哪怕是逛街,也是急急匆匆的,招朋友笑话。
世界经济总是起起落落,这是自然规律,香港当然也不能置身事外;经济学家众说纷纭,各有解读;以笔者管窥,香港的地位、定位,自有其独到之处,不是上海或深圳就能简单取代的,也非新加坡、吉隆坡等所能置换的;君不见伦敦、巴黎甚或东京,都自有其优势地位,而苏黎世、名古屋等,亦自有其繁华之源?某一地之兴旺,并不见得妨碍别处之发展。某在广东,早年常见肉档聚集,与北方不同,因不解而求教于本地朋友,答曰,有行有市,肉档聚集,客人才多,大家都好赚钱;你自己去开个档口,能有多少人来?看起来少了竞争,其实是少了生意。
此言犹如醍醐灌顶,让笔者茅塞顿开。笔者是做电子工程技术出身,后来也慢慢学做生意,就是受本地朋友点拨而来的,其中就有很多港人朋友。30多年以来,笔者走遍了香港的每个角落,虽然大都是来去匆匆,走马观花,但是对香港的感受,感情,从未改变。
所为何故?一言以蔽之,笔者所以看见世界,是从看见香港开始的:笔者来自北方,技术背景,其原有固见之顽固,其实是很难改变的;笔者当今的世界观,是从来岭南之后,才逐渐形成并固化的。
北京、上海、广州,抑或南宁、昆明,当然各自有其传承,有其优势,各自不同;但若论国际化,又有哪个城市能与香港相较呢?
早在十三行年代,广州独享外贸之利;后来五口通商等,上海等城市方才得以繁荣;即便今天,全国有这么多的通商口岸,难免分流。不过,恰似开肉档,聚是聚人气,人气才是财源;有关香港及大陆经济,笔者会另写一篇短文,以为抛砖引玉。
2024-02-25,草于聚龙花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