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写作思考谈写作
用更多的为什么拷问一首诗

用更多的为什么拷问一首诗

作者: 静听旁白 | 来源:发表于2016-12-17 14:53 被阅读117次

    《休息的时候》

    一周休息一天

    一天都在树下

    这样的树在这座城市难得一见

    在故乡很多

    初冬故乡的太阳还是暖和的

    树上的叶子离开得慢

    到了腊月母亲会把叶子背回家

    做冬天的引火

    这座城市很冷

    叶子都像是挂上去的

    经不得一点风雨

    话音未落

    一片叶子坠落

    一周休息一天

    一天都在树下

    被一片叶子砸了一下

    这首诗语言简练朴实。意蕴深厚。如果你不用心体悟很容易将这首诗归于平淡乏味之流。

    其实不然。诗之所以为诗,作为它的创作者一定有把某种强烈的感情隐藏在文字背后。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尽可能的解读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寄托在诗里的强烈感情呢?我想尝试一下用提问的方式来解读一首诗的体验。权当引玉之砖。

      这首诗一开篇就说:一周休息一天/一天都在树下。好像是在说休息难得,休息的时候在干嘛?然而绝对不会如此简单。你如果能对它提一些问题就可能有一些另外的收获了。为什么一周只休息一天?这显然不合做五休二的常情。到底是对不近人情的制度的不满控诉还是自愿为钱加班呢?(诗人貌似不会为五斗米折腰的。就排除了为了钱放弃一天休息的可能。就确定了彼时彼刻的诗人内心基调是不满现实的)为什么“一天都在树下”?是树有什么特别之处还是作者无聊没有更好的去处去打发休息的时光?诗人会给你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让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经验做不同的评判。

    “这样的树在这座城市难得一见/在故乡很多”。这样的树在这座城市很稀少。结论从何而来?因为作者在这座城市的其他地方努力找寻过都难得一见。其实这样的树作者不仅非常熟悉,而且也是作者情绪表达的载体。之所以一整天都待在树下,一定是对这样的树有别样的期待——要么怀想,要么欣赏。所以自然而然想到了有很多这样的树的故乡。那此时此刻故乡怎么样呢?故乡的树现在是什么样子呢?

    初冬故乡的太阳还是暖和的/树上的叶子离开得慢/到了腊月母亲会把叶子背回家/做冬天的引火

    作者也不知道答案。只能用记忆讲一个与这样的树有关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作者真正思念的主体——母亲。这样的故事与此刻所处的这座城市中关于这样的树的故事有什么不同呢?

    这座城市很冷/叶子都像是谁为我挂上去的/经不得一点风雨/看着看着/叶子自己就落在我胸口

    这座城市和故乡不一样。比记忆里的故乡冷!所以这座城市里这样的树的叶子大部分已经落了,没落的也飘飘欲坠。仿佛谁挂在树上的一样。不自然,不真实。恍然间就有一片叶子落在作者身上。

    作者通过对故乡初冬的温暖的白描跟母亲勤劳形象的勾勒来对比眼前的冷冬里作者的“无所事事”。反差强烈的画面感推进了作者思念故乡思念母亲的情绪流动。

    我们通过不断提问,依稀了解了两个场景下的两个人在同一个时间经历的不同感受。厘清了作者掩藏在平淡文字背后的深深的思乡情结。让读者获得了一次再创作的阅读体验。

    最后该怎样结束呢?

    一周休息一天/一天都在树下/被一片叶子砸了一下

    自然地回到休息这件事本身。回到休息的时候那些所见所思所感。最后用被一片叶子砸了一下作结,非常有内容。那是怎样的一片叶子啊?砸得怎么样啊?砸伤没有?这样结尾承上启下,照应全文。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最后提点建议。就是题目不吸引人。能不能再斟酌一下。也希望各位诗歌爱好者提出建议。当然千万不要标题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那人526:树的特点是高大的,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而作者在城市的这颗树看起来弱不经风,不能为作者遮风挡雨,只有故乡的树才能让作者感到温暖,能为作者遮风挡雨,是不是这个意思?当然还有很深的寓意,我这里只是单纯来说这颗树,
        那人526:@余小华 很多诗我都看不懂,但又觉得非常美,这是不是传说中的诗歌之美在于使人一头雾水?你这么肯定我的理解,那看来我已经摸到一的风了,真是高兴:blush:
        静听旁白: @那人526 准确啊!谢谢理解万岁共鸣即知道。谢谢你补充。
      • 驿路奇奇:比之前那一稿好些,加油
        静听旁白: @驿路奇奇 好吧。一定会

      本文标题:用更多的为什么拷问一首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ngo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