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终于在教育行走的总群里又进行了一次分享,这次讲述的是我与学生的故事。讲述的是正好上个星期小忻同学认真记录课堂笔记的一个故事。
昨晚的分享只有我们三个人,没有主持人,没有点评嘉宾,于是我临时担当主持人,而吴敏华老师勇敢担当了点评嘉宾。
第一位分享的是来自内蒙古的于立泓老师,于老师可能和我的年龄相仿,因为她的教龄是27年了。于老师的分享题目是《家访不仅仅是家校共育》,他分享了自己和一个叫文强的男孩的故事。文强的父亲因为一次意外的失误,被判坐牢三年,孩子亲眼目睹父亲被捕的情景,给孩子蒙上了重重的心理阴影,学习状态紧急之下。
于老师了解情况后就亲自开车50多公里赶去家访。她并不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蜻蜓点水式的家访,而是在孩子家一待就是一整天,跟孩子的母亲了解情况,给文强辅导功课,陪孩子一起阅读,一起学习。多年以后,文强告诉于老师,“第一次家访您走后,我妈妈都哭了,因为我爸爸的事,我们在村子里都抬不起人头,可是您的到来让我们觉得我们可以抬头挺胸做人。”
听完故事,我能深刻地体会到于老师为什么把题目定为《家访不仅仅是家校共育》,家访是班主任老师在用心守护一个生命的成长。于老师的家访是把自己当成了这个家庭的一份子,同时给了这个自卑的家庭以强大的心理支撑,从而帮助这个自卑无助的小男孩逐渐长成为一个阳光自信的少年。
无论是家访还是家校共育,于老师都在用心、用情去做,而不只是流于形式。这才形成了于老师以一己之力在推动周围的同事一起共创美好生活,共建美好社会的好局面。通过家访走近孩子的内心,这是于老师给我的最好启示。
吴敏华老师第三位分享,从他的分享中我知道了他已经从一位兼职体育老师成为专业体育老师了。吴老师的分享画面感很强,从他娓娓道来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听出他是那样耐心去倾听孩子们的叽叽喳喳的话语。
吴老师的分享我的三点体会:
第一个,怀着初恋般的心情去上体育课。平常,你是怀着一颗是怎样的心情去上课的呢?吴老师应该也是工作二十多年了吧,他和这些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在一起,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他让自己融入到孩子堆里,他是真正热爱这群孩子啊!
第二点,吴老师在努力做一个让学生不害怕的老师。我曾经在刚刚工作的时候就希望自己怎么能够在课堂上可以镇住学生,让学生们害怕我呢?现在呢,说实话,有很多时候我也不希望让学生们害怕我,我也希望能够走近学生。因为可能随着你年龄的增长,学生们和你的距离自然而然的可能就会拉开。但是,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又会觉着自己经验不足,上了年纪呢,又觉着和学生有了越来越大的差距,有点矛盾哈,但其实是各有所长。
我们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效果。好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好的关系学。能够和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师生的氛围,是能够我们保障我们的教学效果的一个很好的前提。
第三点,吴老师回归童真,做孩子们的大朋友的这份信念令人佩服。他始终那么爱护学生,那么用心地去倾听孩子们的叽叽喳喳,虽然他始终没有说孩子们叽叽喳喳,但是好像我能够看到那个场景。当孩子们体育课之后,见到吴老师就把他们的各种各样的东西交代给他,让他去做的时候,吴老师甘之如饴。那是孩子们喜欢他、不怕他的一种表现。你看,如果是换做年轻的老师的话,可能会觉着头都大了,但是吴老师,就会觉着这是孩子们对他的一种爱戴。
特别感谢于老师和吴老师的分享与陪伴,我们三个人一起完成了这次分享。要为我们自己点个赞。同时,也要感谢教育行走为我们提供的这个平台,更加感谢分享活动的组织者李林老师。正是他们的推动,才促成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分享活动,让我们在分享中学到了很多的班级管理的好方法、教书育人的好故事。
我记得在《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这本书中,作者吴松超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教师做一辈子教育工作,没有沉淀一些故事,留下一些文章,那他的教育人生也会显得干瘪,黯淡无光。”
董玉梅老师在群里说通过我们三个人的分享,激发了她也来书写她的学生故事的热情。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这样的一场又一场的分享活动的价值,它会让我们彼此影响,彼此一起携手向前。期待着大家今后的更多的好故事,好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