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之道:家长更需要成长
现在这个社会,作为家长,我们总是为如何教育子女而发愁,总感觉自己家的孩子毛病一大堆,好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是,我们有没有问下孩子,孩子是不是感觉好的父母也总是同学家的呢?5月13日下午,我去参加了“山东儒文化集团”金辉校长来我们张家港进行的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的专题讲座,让我感触颇深,收益匪浅。为此,我总结了以下两个小点的感悟。
有时候温柔的对待比严格的管教更行之有效
突然想到,小时候妈妈总是对我很严厉,我做任何事情,她都会挑出毛病来,让我很反感。有时候我不小心摔一次跤,妈妈从不会来说:“宝贝,你疼不疼啊,让我看看,来,妈妈来帮你揉揉!”或许在我还不懂事的时候说过,从我记事起,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妈肯定说:“你看看,谁让你不小心的,摔了吧,记得下次小心点!”其实,父母是不是不要永远站在严厉教育的口吻和孩子说话,温和的教育,我们想过没有?那一刻,其实我希望得过的是关心和关爱的口吻,而不是一句简单粗暴的“谁让你不小心的?”虽然可能背后都包含的关心的成分,但是还是听到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家的老大身上,有一天在学校吃午饭的,他在走路的时候被洒在地上的菜汁划了一跤,回来告诉我:“妈妈,我摔了一跤,现在怎么感觉脖子后面有点痛。”我说:“是不是摔倒尾椎骨了,你痛得厉不厉害?如果厉害的话妈妈要带你去看的,因为脊椎里很多中枢神经,如果伤到的话比较麻烦。”到吃晚饭的时候他又说到摔了跤,颈椎痛,孩子奶奶就说:“你肯定没看着路,才会摔跤的,下次要看路。”当时孩子反应蛮大的,说:“难道是我想摔跤吗?是被菜汁滑到的,我手里端了盘子,我怎么可能还能看到脚下有菜汁呢!”说完,眼睛里泪光闪闪的,我当时知道他要的是安慰和关心,于是很多家长把这种带有反问口吻当成了关心,这种情况在我身上也经常发生,当儿子的反问出来了,我突然意识到,今天的他和曾今作为孩子的我,想法是多么地相似。
其实每个人都有对经历过的重要的事情会有一个记忆功能,哪怕是小动物也是如此,你试过设置陷阱抓老鼠吗?老鼠看到同类中招过的地方,它是绝对不会再上当的,吃一堑长一智,这个是老话,长一智不是我们用话教出来的,是经历过了,自己得出的结论才会铭记在心。
身教重于言传
在家庭中,我们都要学会关爱家人,并且让孩子也看到,那孩子在感受到的同时也会学着去做。还记得那个广告吗?媳妇每天都会给年老的婆婆洗脚,某一天,她三四岁的孩子在她下班回家后,用小小的身子捧着一盆满满地水,说:“妈妈,我给你洗脚!”虽然撒得一路都是,但是,当常年付出的妈妈在得到孩子一点点的回报,是何等的幸福,妈妈并没有整天说:“孩子你应该怎样怎样!”但是她用行动教会了孩子如何“孝”,这种种子播种 下去是在心中永远不会磨灭的!
我们分解下汉字中安宁的”安“字,可以看到,在屋子下有个女人,那个就是妈妈,妈妈的温和、善良,必然会使家庭安宁和幸福,如果妈妈一天到晚情绪化,把不好的能量在家庭传播,肯定是会影响到所有家庭成员。(自我反省)
而爸爸的存在就是顶梁柱,是威严的,有责任感,关爱家人,是孩子感到自豪的,想到爸爸就不敢做坏事,长大以后想成为的人。
我们不妨回家问问孩子,你觉得爸爸妈妈的优点在哪里?你以后想成为爸爸妈妈这样的人吗?
我们如果想让孩子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那我们必然要在行动上以身作则。我们限制孩子电脑游戏和手机,但是我们在他们面前的时候我们自己放下了吗?古语说的好,“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人”字,包括可能你所认为私有财产的孩子。因为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她)也应该受到尊重,受到尊重的人才会更有自信。当我们用简单的粗暴的方式和不耐烦的态度在对待他们的时候,他们以后肯定也是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们的孩子,甚至年老的我们。
复印件上的错误都是来源于原件上的错误,在我们要求孩子如何的时候,首先要学的应该是作为家长的我们,孩子的学习速度都是很快的,如果家长不成长,孩子也不会仰慕你,如果家长格局不够大,就没有办法引导孩子成为大格局的人,只有有愿意改变的家长,才会有改变和进步的孩子。
李嘉诚说过:“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的失败的遗憾。”
之前我总是在烦恼,为什么我总是要为了孩子放弃很多东西,现在想想,其实是两者是不矛盾的,只要我学会如何统筹管理,我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以身作则,相互促进,从而让整个家庭一起走向光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