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清玄如意菩提

作者: 昇夫 | 来源:发表于2020-03-30 11:17 被阅读0次

在喜欢林清玄的散文并读了一些篇目后,买了他的菩提系列,买之前并不了解菩提十书所讲的内容,反正喜欢林清玄散文,买来就是了。读到第四本《如意菩提》后,基本上忘了之前三本讲了些什么,只是留下一星点朦胧的印迹。所以我常在读菩提十书,感到它的“枯燥乏味”的时候,就觉得还是更喜欢之前读的林清玄其他的一些散文,譬如《过火》、《两只小松树》、《法圆师妹》、《红心蕃薯》、《花籽》、《清净之莲》等等,这类散文相比菩提“出世”的意味,重在“入世”的角度,红尘世俗,情爱故事啊,更能吸引我的胃口,引起我的共鸣。因此上,读菩提十书时,对书中经常提及的“佛陀、菩萨、禅师”,还有修行的故事、公案等,以及它们所表现出的境味,常感到索然寡味。恕我此不敬之言。我后来反思,皆因为自身的愚劣,不能体味到佛法的精深奥义。也就是说,我尚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是一个缺乏开化的常人,并且反应出我这个凡夫俗子的劣根性,一点也不比眼前的俗人少,而是需要自律精进的方面更多些。惭愧之余,尽力静心之下,就读《如意菩提》之际,对“菩提”而言,以自己拙浅认识或体会来归于文字,从心得以教益,如若能有一点点教化,也甚感幸运。

回来概一个礼拜,翻读了《如意菩提》,现在似乎知道菩提系列的风格,所要禅释的大概是什么了。

几乎每一篇文中,都有出现“佛陀”,“菩萨”,“禅师”,还有“云水”,“比丘”等,和凡人与他们之间的机缘故事。总归来讲,给我的体会是,菩提系列文章是教人向善,向上,向美。教人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让我们能有更多的智慧。

有一天,我在读《智慧是我耕的犁》这一篇,文中讲佛陀有一次去化缘,来到农人正在耕作的田间旁,意向他们化缘。农夫心有不满,责问佛陀,你看我们都在劳作,凭自己的双手获得粮食。你什么也不干,有什么资格得到食物呢?佛陀听了并不生气,他回答道:“我也是耕田下种来得到我的饮食呀!”农夫哂笑说,从没看见你下田来耕作啊。佛陀于是说了一首偈:

信心为种子,苦行为时雨;智慧为犁轭,惭愧心为辕;正念自守护,是则善御者;包藏身口业,如食处内藏。……

农夫听了大为感动,于是奉上食物给佛陀。这时佛陀并没有接受。佛陀说,“不因说法故,受彼食而食;但为利益他,说法不受食。”

我读了不禁也为感动,但是,同时我又产生了疑问。当即我在书页上写道,“佛陀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菩萨?他们为什么存在,存在的意义?我想,看似他们没有丝毫的物质创造,然而在于精神、心灵对人们的教化。指引我们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一个人。以及人活着的本质。所以菩萨不是虚幻的神仙,而是智慧、善美的化身。”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向善呢?你看世间,纷尘嘈杂,利来名住。每一个人,实际上都有做过“坏事”,只是有大有小。有的表面没有直接伤害他人,或者根本没有伤害。有的如抢盗甚而杀人,恶如污水一样充斥人间。但扪心自问,做为人,谁愿意天生做这样的恶事恶人呢。做为人,他们心会安吗?在绝大多数人来说,行恶必然是反人道的,受世人、法理的谴责和惩罚。

向善的好处,可以利他,也可以使自己心安。有一种向上的正气,有内在的力量。

向善的另一个方面,我想就是不杀生。

这两天家乡气温骤降,山区有降雪迹象,手冻寒冷。我看见窗台向屋里的一面有一只蜂子,不是蜜蜂,大概是狗屎蜂,是可以蜇人的。它蜷伏在窗台上,像是死了。我用手触碰它,见它一对翅膀马上张立起来,犹如鸟将展翅,飞机要起飞的姿势。连触脚也跟着张动起来。原来没死呀。也不知它是怎样进来的?我想,把它请到窗外去吧。一想外面这么冷,又在下雨,才想到它大概是进来避雨,更或是避寒的。这样一想,就没有动它。晚上吃晚时,看它还在那趴伏着,我又用手动了它一下。这次它没有上次精神,翅膀也没有马上抖立起来。我想,避寒没问题,它这样没有东西吃,还不是要饿死。我就挑了一粒饭粒放在它头的前面。不知道它会不会吃?第二天早上,看它还在窗台那,饭粒还是饭粒。我用气吹了它一下,它懒懒地无力般动了一动。既然饭粒不对胃口,天也没雨将晴了,我想,还是把它放出去,让它自己觅食,到自然中去生活吧。我就把窗玻璃打开,用牙签挑着它,它抓着牙签,我一伸手将它“扔”到了窗外。希望它自己活命去吧。

之所以要讲这个,我只是表明,自去年去拉萨后,布达拉宫、大昭寺的香烟一直在那里在心头燎绕不断,我回来后,以往踩死一只蚂蚁,捏死一只蚊子,常不以为意。现在我不会这样做。既然看见了它们,遇见了它们,这是机缘。在这个世上,它们难道不也是和我们人类一样,是一条生命吗。为什么要去伤害它们呢。我希望自己以后不杀生,尽可能的素食。

事实证明,乱杀无辜,你以为桌上的奇珍异兽为美味,它们让你营养过剩,大腹便便,有一天,你感到了负累,是不是良心发现,痛悔莫及呢?

起码,我们应该做到适可而止,这是做为人的理智应该有的素质。

再有,读菩提十书,潜移默化,一点点的影响中,它教人向善向上向美,拿到世俗现实中,对于个人来讲,就是自律。自己要求自己。因为人总有欲望,邪行。在它们来时,使我们偏离人的正面时,我们应该战胜它,要求自己向正善美这一边去走。

与其说,这是佛的教化,不如说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

家乡衙前河畔

自律,真的很难。

比如在家,无所压力(实际心乱如惶),没有闹钟(时刻不停流逝),没有外界必要的催促,美名曰:睡到自然醒。实际是睡过了头,浪费了光阴。早起,不无故睡懒觉,这一点能做到吗?

再比如写作,排除那些痴迷狂热一天不写就活不下去的写作者和名家外,普通的写作者,尤其是初开始写作时间不长的写作者,坚持就不易。对于为生活困扰之下,坚持更难。能不能坚持,其中也有自律的因素在。能不能自律?对自己有要求,不写不行,破窗效应,绝不可以放一丝一点缺口。养成习惯,自然有益坚持。除了习惯,我觉得还要增加自律。对于坚持写作,我有时想,或许是一种选择。这个话题就说到这。

不论是佛的教化,还是源自个人的自律,在向正、向善、向美的路上,总是要不断战胜各种阻碍。实际上,就是战胜自己。

上面我疑问佛是什么?

现在我似乎明白:佛就是心,是自己。魔是心,也是自己。我们要做佛,不做魔。

人活着的本质意义:是奉献,是创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林清玄如意菩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nmp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