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聊到对工作的厌倦。
每个人都会幻想有一天发达了,财务自由了,就不干现在的工作了。
让我们进一步想想,不工作之后要做什么呢?
我有一个靠写作营生的朋友,对手头上正在写的东西极为不耐,每天盼望着尽快交稿后去三亚的海滩晒太阳。
她畅想着碧海蓝天、阳光晴好,时间多到仿佛用不完。
她躺在沙滩长椅上吸着冰咖啡,半看不看地翻着一本小说,假如觉得有意思,也许会写个几百字的书评。
她就这样一直躺到太阳下山,随便找家店吃点海鲜,喝一杯饮料,顶着迷人的夜空慢悠悠走回酒店房间。
这时离睡觉还早,写一段白天已经构思好的剧本。
大家笑她:“说到底,还不是要工作!”
但其实大家应该都能理解她说的感受。
写作本身是享受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光,离开了这件事,假期也变得黯然失色。
但写作这件事最好没有期限,不计报酬,不用太在意编辑的意见和市场的反馈,只专注于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由此她想到,自己曾经是一个多么热爱写作和享受写作的人,但是现在写作成了自己的一份工作,融为日常的一部分,感受到的就全是桎梏了。
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觉察。
虽然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她的生活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该交的稿还是要交,但当她再为此每天伏案工作几个小时,腰酸背痛,或者遇到“瓶颈”抓耳挠腮时,她意识到这不只是迫于生计、毫无乐趣的苦差。
其中也有发光的东西,像细碎的珠宝,只是埋藏在了漫无边际、日复一日的庸常和困顿中。
那么她继续写的时候,体验到的幸福感和创造力,和在遇到困难时激发出的勇气和决心都会相当不同。
这样的幸福,我们把它叫做“日常的光”。
日常的光很微弱,但“微弱”和“没有”是两回事。
我们大概都没有实现终极的幸福,但请不要忽略那些微弱的光。
不要总想着光彩在远方,在理想的彼岸,一说到日常,就只剩柴米油盐、工作业绩、房贷、孩子的成绩、老人的健康、家务整理、一日三餐……
每一样东西都谈不上多么沉重,但是它们乘以三百六十五天,再乘上十年、几十年,即使只是细微的磨蚀,经年累月,也足以耗尽一个人的心神。
往往那时,理想之光也不知所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