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觉得我自己是个纯小白。完全不懂什么是社群运营。但是通过两天的学习。我有以下一些收获想要和大家分享。
好社群的标准是什么?有效完成社群的目的。常见的三类社群分别是:1.垂直类型社群,业务相关社群和学习类型社群。
社群运营的本质是什么?社群提供的是一种关系链接。运营的本质是吸引用户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利用粘性作为抓手,达成组织方的要求与期待。
好的社群有以下这些特征:归属感,被理解被接纳,投入时间的用心陪伴,鼓励讨论想法和感受,及时赞赏和群众支持,经常收到爱的表达……
社群运营模型的四线一中心分别是:以学员体验为中心。剧本化的故事线,持续化的感情线,游戏化的任务线,多样化的输出线。
把运营当做一个产品来做:从0到1。四线一中心是怎么来的。卖给谁(怎么卖):C端,用户和客户是同一人。B端,1类用户,多个客户。培训分为两个部分。线下培训和线上培训。线下培训跟教务,教学环境,讲师这三个有关。线下培训过程中,讲师是重中之重。线上培训有运营,软件平台,内容和线下的运营。重点是运营。
我们可以用柯氏四级评估模型来评估一个社群的好与不好。分别是反应(Reaction)你参与了吗?学习(Learning)你学到了什么?行为(Behavior)你改变了吗?结果(Result)绩效改善了吗?
剧情线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学习氛围打造,知识消化吸收,理解思考延伸,应用实践讨论,成果分享反思。
产品模式与开发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入群阶段,开营仪式,知识输入阶段,产品模块设计与开发,是分解不同任务到不同时间节点,保证实现详细步骤。高强度带来高产出,产品经过不断迭代,活动不断拆解到小的动作,客户会更容易接受,效果会更好。活动不一定每天都有,但是动作每天都有,强度根据用户来调整。
牛范产品化设计:PPT图。管理vs运营:管理视角:注重任务计划。运营视角:注重学员体验。(运营只是给了另一种实现的路径,而不是万能的路径。)
两个有。有标准才好调整和有数据才好判断。有标准才好调整(五个W):what:内容输入和成果输出,who:人群的数量和特点,where:学习和互动的场景,why:需要运营的原因和价值,when:运营的时长和节奏强度。有数据才好判断(六个参与率):作业打卡参与率,小组分享参与率,小组竞赛参与率,话题讨论参与率,榜样分享参与率和仪式类参与率。
五大项目拆解:极速规划,数据驱动,线上线下,超长挑战,冷场预警。
从决定要做到上线时间。有以下几个步骤:项目筹备,主题确认,课程设计,前期准备,嘉宾邀请,发布招募,项目预热,正式开营和持续运营。
开营节目单:高手领跑开学响枪令,导师大咖亮相齐祝福,勋章之旅开启勇闯关,灯塔榜样分享乐开怀。
从开营仪式到结营仪式有三个部分。分别是:主题分享,知识复习,延伸应用。这三个部分又分别分为以下几个小部分。
主题分享:群内直播,线上订阅,线下课程。
知识复习:拆解打卡,竞赛答题,小组PK
延伸应用:难点讨论,情景演练,延伸解读。
以上,就是我对大概内容的回顾。下面,说说我的收获和感悟。
最大的收获就是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展开运营。比如说,我现在在运营坚持星球的晨读打卡这个社群。群里的打卡率,参与率等一些数据,我需要做详细的记录。如果参与率很低,那我就需要反思,是哪里做的不够好,哪里还需要改善。在社群运营方面,我自己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太多太多了。求上鞋得中,求中者得下,求下者不得。所以说,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的去实践,用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去做运营。开始,也许不是那么美好。不过我相信,路是人走出来的,慢慢的,在社群运营这方面,走的路多了,经历的挫折多了,我也就成长了。用鲁迅的一句话就是,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既然我们有牛范这么好的学习榜样和机会。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我知道,在我演讲晨读群里,我的运营确实做得不是那么好。不过,我现在有模板了。我就可以用了。刚开始没关系,以后一边做,一边改进。终究有一天,我一定会在社群运营方面有所成就。梦想一定要有,万一实现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