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导论(十五)——意象之美、逻辑之美、语言之美
以下文为例说明之。
为文者,可习文章之法
《博论正风反腐》一书中,有一处编者注,提到中国纪检监察报为纪念建党95周年,推出了“学党章·重温入党誓词”系列评论。很有幸,我曾是该组评论的三位撰写人之一。当时,三个人反复研读《博论》,试图以其为范本,从语言风格到逻辑架构,再到论证模式,全面模仿学习。可惜,使尽“洪荒之力”,仍未得其要。期间,多次向米博华请教,“找到掘进面”“讨论不能瞎客气”“先让自己的感情充盈起来”等指导让我们战胜了一个个难题,受益匪浅。而他看完这组文章后,专门写了《宣誓:生命的承诺》一文,鼓励后进。至今想来,仍是十分感动。
从那时起,《博论》文章的意象之美、逻辑之美、语言之美,就深深征服了我。可以说,《博论》所形成的写作范式,堪称当代政论文的典范,值得为文者尤其是评论爱好者细细品读,学习仿效。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每读到《博论》,脑海中就会有意象纷至沓来。平素爱看评论,有的文章读来总觉枯燥干巴,要么说理空洞,陷于说教,要么举例冗长,不胜其烦。米博华的政论,蕴具体于凝练,语言高度概括,背后意象丛生,读来朗朗上口,宛如连续播放的电影镜头。
试举一例。《何为动,为何咎?——“动辄则咎”一解》一文开篇即讲到,“有人卖官,卖到排队挂号;有人猎色,猎到悖逆人伦;有人索钱,索到搬不动、没处放;有人造宅,造到攀比金銮宝殿。”每一句皆有案例所指,说的是谁,讲的何事,瞬间浮现。深入一些党员干部骨髓的“腐朽之风、恶俗之气”,则跃然纸上。文章顺势提出观点,“再不狠‘咎’,队伍会烂下去。在此情势之下,动辄则咎,保持高压,实为矫枉的必须之举。”至此,完成了令读者信服的开篇。
再来说文章的逻辑之美。米博华到中国纪检监察报社座谈,阐明一个观点时,丝丝入扣,逻辑严谨。有年轻同志由衷地说,录音后稍作整理,就是一篇妙文。撰写《博论》,米博华自我要求更严,一篇稿子改个三五遍是常事,力争出手“都具有文本学意义”。事实正是如此,每一篇文章都有不同的逻辑张力,有理有据,文气贯通,所说令人信服,所论无法反驳。
《没有人可以胡来——辨析“功、过、罪”》一文很为典型。对于那些有本事、有成绩的官员因贪腐而沦为阶下囚,怎么看?各方见仁见智,有时针锋相对。文章巧妙地设计了两人对话场景,一个“问者”一个“答者”,一问一答之间,仿佛平日里闲谈,娓娓道来,天衣无缝地将读者代入,“功、过、罪”的辨析悄然完成。最后一答给出结论:古往今来,“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一个公理,因为,没有人可以胡来。
想来,很多人读《博论》时,会有一个共同感觉:语言清新干脆,读来流转自如。而其背后的奥妙,就在于使用了大量的 “流水句”。吕叔湘先生曾指出,汉语中有一类句子,“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很多地方可断可连”,可定名为“流水句”。“流水句”是中国语言的特色,历来为评论家所击赏。
“还记得,头一年,有些人并不当真,照吃照喝照拿照玩,结果‘枪打出头鸟’,当年就处理了一批公款吃喝的。”“有人说,吃顿饭超标、开个会顺便玩玩,多大点事,有那么可怕吗,能造成什么后果?孤立地看一餐饭,好像没啥,但深思之后就感到不简单。”……类似的“流水句”,《博论》每篇必有。没有那么多“因为、所以”“虽然、但是”,汉语的独特魅力自在其中,米博华一直提倡的评论美学在《博论》中尽显。以中国话语论中国事,以党言党语说党的事,这就是自信,就是这么自信——一名老党员对我们党和国家的自信!
博论涵括正风反腐方方面面,可谓博矣;博论文法自成论述严谨,可谓专矣;作者一腔赤诚满含热情,可谓忠矣!
(原标题为《 窥从政之道 习文章之法——读<博论正风反腐>》
网友评论